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要来了。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 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提倡文明祭祀


寒衣节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邵凤丽介绍,在古代,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时间流转的感受。寒衣节所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孝”,在当代,人们可以通过更为文明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寒衣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是怀念、祭奠祖先的日子,也是回忆家庭历史的日子。当代社会,人们可以选择的祭祀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送鲜花、植树、网上祭奠、写祭文、开家庭追思会等多种方式缅怀祖先,表达孝思。


多地规定“禁止烧纸”

中国多地发布“禁止烧纸”规定,北京、黑龙江、广西、辽宁等地的殡葬管理条例或办法中均有类似规定。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荣誉院长孙树仁表示,“禁止烧纸”确有其好处,烧纸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孙树仁指出,在一些地方,“禁止烧纸”已经形成共识,也收到了很好的环保与推进文明祭扫的效果。在“禁止烧纸”推行过程中,面对民声民意,政策制定者要积极引导、耐心解释,并提出更多的替代性的文明缅怀方式,帮助公众接受新规,“新的文明祭扫方式会日益形成新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