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祭祀方式也有了不少变化,其中网上祭祀便是其中之一。当多数国人正为扫墓极尽张罗时,数以千百万计的人在网上筑起座座虚拟灵台。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己逝故人。



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祭祀传统,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来表达对先人先祖的追念和敬意,实现宗族认同、行为规训和文化的传承。而祭祀仪式,长期以来是以人们亲身来到墓前扫墓、祭拜的形式实现的。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对现实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网络媒体甚至开始向古老而传统的祭祀活动延伸,从而兴起了网上祭祀。人们在网络上为逝者建立虚拟纪念馆,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祭奠者完成各种虚拟的祭祀仪式。祭奠者可从网上祭祀中获得更多关于逝者的拓展性信息,且信息容量没有限制,这都是现实中的祭祀活动中难以实现的。



网上祭祀的规模具有了无限可能,祭祀的公共性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过去的祭祀仪式中,人们参与祭祀活动会受到诸多技术条件的制约。地理的阻隔使得祭祀活动的规模受到人类征服空间距离能力的影响,公祭仪式的规模同样受到祭祀场所所能承载的人数上限的制约。而网上祭祀不需要长途跋涉来到墓前,只需登陆网上公墓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祭祀变得更加经济便利;通过阅读逝者生平事迹、祭文留言,实现逝者与生者之间的相通,使祭祀活动不在囿于传统节日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技术同样能够模拟实现,积极倡导文明的祭祖文化, 远离铺张浪费等不文明行为, 已使祭祀变得更加安全环保。

 



网上祭祀,大大改善了人们参与祭祀活动的技术条件,使得公祭规模获得了质的提升。无论是亲友,还是革命先烈;无论是领袖名人,还是自然灾害或战争中丧生的人们,都能够被来自天涯海角的祭祀者祭奠。对社会中因见义勇为而牺牲的英雄网上悼念,对自然灾害中丧生的人们进行的网上公祭,也越发普遍,灵台是虚拟的,可祭祀者的感情却是真挚的。



公祭活动不再受到组织过程中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具有了更多的灵活性、便捷性和规模的无限可能性,提高了对于公祭仪式的参与程度,促进祭祀活动公共性的提升,充分发挥出大规模公祭活动所具有的文化传承、身份认同、社会教化功能。政府部门已经清醒意识到网上祭祀的积极意义,各省殡葬服务中心相继推出网上祭祀页面或者祭祀网站。由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运营网上祭祀,足以说明官方对网上祭祀的推动。民政部也积极倡导和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的祭祀方式。

 


无论是“劳师动众”的墓祭还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网上祭祀,蕴含的都是生者对逝者的缅怀和追忆,这种情感的表达才是祭祀中最为重要和宝贵的东西,这才是几千年来祭祀仪式依然流传下来的原因所在。当今,应更加理性、科学地对待祭祀,而不必拘泥于一些陈腐守旧的祭祀习俗,催生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祭祀观念,从而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祭祀文化,谱写时代文明新风。(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