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人: 亲朋祭
- 2023-03-02 08:53:05
- 浏览量: 746
一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除了第一时间想到要祭祖之外,还会想起唐朝杜牧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从这首诗来看,清明节祭祖古代就有了。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要在清明祭祖呢?是谁规定的?有啥讲究?
01·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最早的史料记载,应该是西汉时刘安编的《淮南子》里,其中“天文训”一节里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这样的记录。清明随二十四节气而来,最早形成应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前后,说明这个节气由来已久。
正确地说,清明节,应该先是个节气,然后才是节日。说它是节气,是因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它又是个有着风俗和纪念意义的重要节日。
古人对清明这个节气相当重视,流传下来的俗语不少,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散种耕地莫迟延”等等。
那清明到底应该在哪天,又为什么是个节日呢?
想知道这个,得先从寒食节聊。
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是说从冬至到寒食这个节日,中间相隔105天;同时老历法里也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按这种说法,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正因为两个节挨得实在太近,所以过着过着也就合并在一起,没有了明确区分。
所以清代的《燕京岁时记》里才说“清明即寒食”。
02·清明节为啥要祭祖扫墓呢?
相传扫墓这条风俗,最早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最早的贫民没有坟墓,直到秦汉时期,等级制度没那么严之后,普通百姓才有了坟地,接着也就开始了“墓祭”,并慢慢形成了风俗。
清明节扫墓这风俗《周礼》里并没有写,所以最起码在先秦以前清明都不扫墓。秦以后,扫墓也基本在寒食节里做,并且在汉唐时期比较流行。
唐玄宗李隆基有道诏令里说:
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当允许,使之永为常式。
大概也是从唐朝开始,扫墓这事也搬到了清明节。白居易有首诗里,就有“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这样的句子,可以看出两个节日的合二为一,以及当时扫墓的习俗特点。
关于寒食扫墓,有说是战国的晋公子重耳为了纪念恩人介子推,所以寒食节有禁用明火的习俗;也有人认为源于上古母系社会时“祭祀高母”的习俗,为此唐玄宗还把寒食节定为祀祖节。
03·清明节还有哪些习俗?
因为清明和寒食节两节重合,所以这个节日的规矩、讲究也就合并在了一起。
首先是:吃冷食,禁用明火。相传当年重耳被人迫害逃亡,介子推一路保护跟随。没东西吃的时候,介子推割了腿上的肉,谎称是兔肉让主君吃。
后来重耳成晋文公,亲自上门去请恩公。介子推背母上了绵山,晋文公找不到就命令放火烧山想逼人出来,竟把这母子烧死在山上。
文公非常伤心,改绵山为“介山”,山中柳树改称“清明柳”,还命令每年这天禁火,只吃冷食。
其次是:扫墓,祭祖上坟:在宋代,清明祭祖的风俗已经非常流行。《东京梦华录》里说: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自此之日,皆出城上坟。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里,也有“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的记载。
最后就是踏青、春游:著名的画中瑰宝《清明上河图》,就记录了北宋时期清明节人们出城扫墓、踏青,赶集等的盛况。
宋代诗人吴惟信也曾写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了城。”的诗句。清明时节,天气回暖,正是踏春的好时节。
但关于清明祭祖,还有四件事要注意一下:
1·不要带空心、成串、多籽的水果去扫墓;
2·除非新婚或入赘婿,以及头年新坟,女婿不扫妻家墓;
3·清明扫墓要添土但不能拍土,据说这不尊重先人;
4·清明扫墓后不能走亲访友,可在外面团建游玩。
三哥说:
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不同,关于清明的讲究也会不一样。这里三哥说的清明民俗只是根据一些史料和资料总结而来,并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则。
清明是个纪念先祖的大日子,还是要根据当地风俗进行祭扫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