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带领中华民族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先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被誉为“人文初祖”。《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从此,桥山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久远的历史记忆,延续着中华儿女崇尚祖先的祭祀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黄帝陵祭典在传承和发展中把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不仅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而且让精神财富转化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物质财富。


1 维系海内外共筑民族魂


桥山之上、沮水河畔,黄帝陵祭祀大殿气势恢弘,是现代精神、现代技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性地继承了汉代建筑精神,体现了中国风貌和中国气象。


黄帝陵祭祖由来已久,从汉武帝堆土筑台祭祀算起,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留下了丰富的祭祀文化。


1911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派专人赴黄陵祭祖。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多次共祭黄帝,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祭文。


黄帝陵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格式和祀典礼仪,大致可分为公(官)祭、民祭两种形式。


公祭仪式庄严肃穆。祭陵现场的布置是在祭亭上挂一横额,上书“✕✕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一般用农历纪年。祭桌上摆放祭器、香烛、时鲜水果、面花等。祭祀仪式包括奏古乐、跳古舞、献花篮、花圈、行三鞠躬礼,由主持人恭读祭文,鸣放鞭炮,绕陵一周,植纪念树等。


民间祭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和重阳节期间举行,无固定的仪式,往往根据祭奠的愿望及习俗而确定。其程序主要有击鼓鸣钟、奏古乐、祭奠(敬献花圈、花篮、敬献三牲、上香、烧纸、奠酒等)、行三鞠躬礼,恭读祭文,鸣放鞭炮、绕陵一周、植纪念树等。民祭活动除保持了公祭活动的一些内容外,更突出了民间性,增加了鼓乐队、唢呐队、仪仗队、三牲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祭祀规模宏大,祭祀礼仪日渐隆重,人们通过一次次祭祀来传承黄帝文化。其中,每年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二月二”黄帝陵祈福米龙节、重阳节祭祀轩辕黄帝典礼、年末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等系列祭祀活动,已经成为最具广泛影响和强烈感召力的民族盛典,成为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活动,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共谋祖国统一、开创美好生活的一项重大活动,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每逢清明,海内外华夏儿女齐聚黄帝陵,寻根谒陵,祭奠初祖,祭祖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和维系、凝聚中华民族的纽带。


2 加大保护力文化永传承


几千年的延续,黄帝陵留下丰富的祭祀文化遗产。现在,这一隆重的祭典仪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陵县加大对祭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我们是黄帝的子孙,我们为生活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而骄傲……”3月13日上午,在黄陵县桥山小学二年级四班的教室里,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讲《爱我黄陵》地方校园课程。


为了传承黄帝陵独特的文化,黄陵县桥山小学通过第二课堂、社团学习等形式,让孩子们多方位了解黄帝文化。该校组建了腰鼓、剪纸、面花、书法等5个黄陵文化社团,印了地方校本课程教材《爱我黄陵》,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黄帝文化、黄陵风光、民间故事等内容,为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和挖掘黄帝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此推动对黄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与年轻的传承者相比,83岁的张茂智老人可以算得上是黄帝文化忠实的传承者。30多岁时,张茂智走进黄陵县文化馆工作,从那一刻起至今,他已经连续50多次参与黄帝陵祭祀活动。从开始的工作人员为祭祀的事情跑前跑后,到后来作为长者代表向黄帝陵烧香敬酒,他一直在用他的方式传播黄帝文化。


“以前老百姓都是自发性地祭祀黄帝,每年祭拜家里的长者前,都要先到黄帝陵祭祀老祖先。后来,国家举行盛大的公祭,这也成了我每年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张茂智拿出祭祀期间留下的珍贵照片。1990年,张茂智刚从原来的工作岗位退休,被邀请作为黄陵县群众长者代表参加重阳节民间祭祀活动,直至现在。“祭祀黄帝、传承黄帝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对中华精神和中华根脉的坚守,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义务,黄陵人民早已形成这一共识。”


在向外传播上,黄帝陵管理局团委副书记惠琼连续18年讲解宣传黄帝陵历史、黄帝文化以及从古至今的祭祀礼仪等内容。甚至走出国门,让全球华人深入了解黄帝文化。而民间艺人也在不断地传承着祭祀活动。北村对祭祀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使北村抬鼓很快成为黄陵文化、黄帝陵祭典的一张靓丽名片。此外,祭祀剪纸、面花等乡村艺人,也在不断地传承发展黄帝陵祭祀文化。


3 促文旅融合推经济发展


从包茂高速公路黄陵段下来,在黄帝陵文化园区西部门户片区,新建成的游客中心坐落在轩辕大道西段。


为了更好地保护黄帝陵,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和品位,实现“景区、公园、老城、新区”融合互动、良性发展,200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黄帝陵周边规划建设黄帝陵文化园区,进一步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古城和全球华人的精神高地。黄帝陵文化园区规划总面积24平方公里,包括黄帝陵祭祀片区、西部门户片区、文化园旅游服务片区、东湾片区、城市生活商业综合片区、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服务片区等六个核心功能区和两个外围山体生态保护区。通过多年建设,黄帝陵文化公园已开始显现其独特的魅力。2018年景区共接待游客161.11万人次,综合收入859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80%和14.86%,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态势。2019年预计接待游客19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500万元。


同时,依托祭祀文化资源,黄陵县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大力推行“旅游+”模式,把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产业不断融合。据介绍,2018年黄陵县接待游客8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8亿元,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而通过黄帝陵祭祖活动、黄帝陵景区,周边经济在辐射带动下不断得到发展。


“这几年来黄陵祭祖、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到我家吃饭的人更多了。”2019年3月26日,正在家里忙活粉刷房间的刘家川村村民王虎林说,随着当地旅游发展,他家的农家乐也红火了起来。刘家川村距离黄帝陵仅2公里,借助地理优势,该村79户村民中有39户家里办了农家乐,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产业特色村。


“我每年能收到1万多元的面花订单。”文化名村北村61岁的苏芳英说。近年来,通过县上的统一培训,她在制作流程、工序上下功夫,做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北村的抬鼓表演也享誉省内外,演出不断,受邀不断,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拓宽了村民视野。抬鼓、面花、剪纸这三种民间艺术,使北村成为祭祀文化传承特色村。(记者 谢丹丹 通讯员 元亚娜 侯宝军)


责任编辑: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