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要祭奠故去的人?


祭奠故人的由来应该是从黄帝祭天开始的,按照《史书·封禅书》解释,”筑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报地之功故曰禅。“也就是说,祭奠文化的由来是从祭天开始演化,而主要的行为是歌功颂德,这与后面的祭奠方式有所不同,暂按不表。


从黄帝之后到殷商时期,这个时候的祭天活动也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祭天、地演化为了祭三皇五帝,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以XX氏为结尾的三皇,XX氏是一种族姓,这是一种部落首领的崇拜,让宗教信仰来辅佐政权是很常见的手法,或许三皇还有其他解释,但不管怎么样,此时的祭奠都以人为蓝本,说明了这种“神”具有人格,具有血缘传统。也就是说这种“神”具有“自私”的局限性,只应该荫蔽自己的子孙。



直至周朝建国后,正如前面所说,神具有人格,这样的神按理只会荫蔽殷商后人,周朝为了打破这种神权垄断,开始将三皇五帝的人格进行剥离,重新定义了神的属性,这样的神就成了全知全能无所不及的至高神,被称为“天”“天帝”“上帝”“昊天上帝”等等。这也建立了周朝政教合一的体系。而对至高神的崇拜也催生出了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宗教文化儒教。



很多人认为,孔子是无神论者,因为他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这是不对的,不语的意思不谈,不谈意味着敬仰,孔子对于鬼神之事,向来是敬而远之。特别是《论语》中说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祭奠祖先就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神就如同神真的在那里。表明的依然是尊敬的意思。




在儒教文化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孝,曾子曾经问孔子,最大的孝是什么?孔子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而这里的天,就是儒教的至高神,上帝。当时祭天,是最高的礼仪,只有皇帝才配享有,所以孔子提出了,想要孝,就是在祭天的时候顺带祭奠自己的祖先。《孝经》里面就写了,”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由此也就轰轰烈烈的拉开了中国祭祖文化的由来,但这里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此时的祭祖,依然以歌功颂德上帝为主,并且人不能向祖先讨要什么,只能向上帝请求。



但是随着后世时光的流传,特别是西方宗教传入中国后,将上帝一词挪用表示他们的耶稣,人们开始逐渐遗忘上帝的身份,而祭祖和祭天也开始分开,人们不再歌功颂德,而开始与祖先进行交流,追思,祈求等等行为。



这样就愈来愈与我们现在清明上坟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相近了。



正如同现在的清明上坟一样,你的两个同乡,其中一个死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会去祭奠故去的人,并且追思他们的过往,其中也满怀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