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与感恩祭祀文化


古语云:“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



一、清明节的本义


古人将这个节日命名为清明节,其中的“清”,是指心要清、意识要清、身要清,达到心意身三清;其中的“明”,包括两明,一是眼要明,一是心要明,这就是“清明”的本义,指我们的身体内部要达到清明的状态。对自然界来说,是指天清地明,通过天道的五运六气将木气能量推运到最高峰的时候,在天给予地大量的雨水进行沐浴和洗涤之后,地龙已经腾飞起来,天地阴阳二气的能量开始升降运动,阴阳能量的交汇互融明显地接近了。

例如,天德能量已经下降到了高空电离子层下面这个场的高度,而地气能量也已经离开地面上升到了空间之中,天德地气既不是在地面,也不是在地下交汇互融,而是在空中进行着这种阴阳能量的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就给大地带来阳光明媚、草木绽绿的一派清明气象。


要达到这样清明的气象,需要诸多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对于人类来说,要想实现心的清明和身的清明,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慎终追远,缅怀祖先,把自己的根接续起来。任何事物如果离开了根,就没办法重新发芽生长。古人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原上的青草一年一度都会产生荣和枯的现象,草之所以反复地产生荣与枯的现象,就是因为它们有根,如果离开了根,则无法产生新一轮的生长。


人类因为拥有0至16岁积攒下来的先天肾水元炁的本钱储存在骶骨内,能够维持长达60多年的生命周期,所以不太重视维护自己的根,而等到把天根内储备的能量消耗完以后,生命的活力开始急骤下降,当后天摄取也补充不及时,生命就出现终止。所以,古人创立修身明德的学问,就是要求我们年年都要培根育苗,反复把这个根一年年培下去。其中,培根、护根和养根都要与自己的根文化、与自己的祖宗之根接续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自己的根与家族根、血缘宗亲根、民族的根、国家的根联系起来,离开了这个根,就无法厚积薄发,兴旺发达。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祭祀文化,这是一个寻根续源的文化,是一个与圣贤居、与圣贤谋的文化,是完成能量的厚重积淀和喷薄迸发的文化,是对祖先表达深沉真挚的感恩,继承祖先的责任、义务,完成他们誓愿的文化。祖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传承祭祀文化,接续祖先之根,是我们真正实现清明必须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二、感恩祭祀文化的追根溯源


中国的感恩祭祀文化的原则和宗旨,是尊道贵德,敬天爱地,尊师重道,孝敬祖先,承前启后。其中,孝敬、感恩是重点,这是中华道德根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之上,顺天应人,应四时五运六气的规律性和信仪的度数信,表达对道德天地和祖先的感恩、缅怀与慎终追远的怀念,表达继承发扬先辈祖先誓愿的志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我们继承感恩祭祀文化,需要记住这些特点、传统以及文化的特色,并且予以忠信不惑的充分表达。

从古至今,中国的感恩祭祀文化分为大祭、中祭和小祭三个种类。一般而言,大祭都是国家一级的,地方一级的是中祭,小祭是小范围的,贯穿在年度周期律的四时八节之中。祭祀祖先则属于中等的祭祀。


中国还有很多农历节日,也具有祭祀文化的内涵。例如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年三十的除夕节;正月初一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即上元节;二月初二的春龙节;二月的寒食节,寒食节的日期需要根据五运六气推演,并不固定;另外,还有清明节;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女儿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十月初一的祭祖节等。


但凡是从事国学研究和修身实践的人,一定要把这些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恢复起来,记在我们的脑海里,并且贯彻在顺应年度周期律的修身治事行为当中,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四时八节不离祖先的护佑,全面获得祖先们的支持,在能量场上形成历史与当代的跨时空连接,使我们的能量更加自成系统,深厚绵长,富有活力。


在中国社会中,自古以来,每个家庭、每个姓氏的宗亲族群与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活动,是互为联系地构成一个整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延绵下来。只是到了清代以后,特别是晚清以后,这一文化特点才逐步地从社会上淡化。主要是因为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之后,依靠强势的推行手段,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冲淡甚至弄丢了。



在重要的祭祀文化节日中,清明节祭祖先一直保持了比较长的时间。二月十五祭祀老子,三月三上巳节,在年度周期律当中是木运与火运交接的转换点。所以,上巳节的祭祀与清明节的祭祀是连在一起的,既是顺天时的度数节点,也是感恩缅怀人文祖先的时间节点。它的内容,除了祭祀家族宗亲的祖先,还要跳出小我,一直要追念到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那个时代。伏羲和女娲是我们的人文之祖,它们繁衍了我们这些子孙后代,所以至今为中华民族所追念。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具有真实的历史内涵,所以古人在祭祀文化中,追远要追溯到伏羲和女娲氏,作为祭祀的重点和根本,这就是“道德天地国亲师”里的“亲”这个系统所能追溯到的最远的一个祭祀目标。


至今为止,在豫东一带仍尊称伏羲为“人祖爷”。河南淮阳是当年伏羲的建都之地,这里建起了太昊陵古庙,每年从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会在庙会期间云集陵区,朝拜人祖,祭祀太昊陵古庙。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项祭祀活动也越来越兴盛了。这个地区由于具备较为连续的祭祀文化传承,在对伏羲建都源发点的定位以及对传统文化度数节点的把握等方面,都体现出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我们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可以找到一些祭祀文化兴盛时期的文字记录,也可以看到一些近代的新闻图片,将这些资料的内容与当前的祭祀活动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很多传统的确都已经复兴起来了。

我们在《启蛰》章里介绍过,二月二龙抬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作为龙的传人和炎黄的子孙,我们在二月二的祭祀当中,慎终追远也要追溯到根上来,以对伏羲、黄帝等祖先的感恩追念为本。




中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思轩辕”的说法。我们前面简单介绍过民间关于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那么,男性一定要在二月二以后剃头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一般认为,如果男孩子在二月二之前剃头,舅舅知道了以后,会说这样做是想咒他死,就可能要把外甥的头打破。因为在龙还没有抬头之前,在血缘关系的信息反馈上,牵涉到母亲家族谱系当中去的会更多一些。头发是血之余,身体来源于舅舅家的信息遗传,要是过早地把它剃掉了,舅舅可能就要生病,所以舅舅就护外甥的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现象。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其实是有一种隐性的生理暗喻,肉身是母亲带给我们的,她孕育了我们的肉体,在我们的肉体中有整个母氏家族的信息能量,所以应该爱护它,要顺天时之度来处理自己的生活。这里面含有对宗亲文化的敬重和尊重,也包括了孝道里面的一部分内容,仔细研究起来是比较有意思的,不要简单地一概下个定论说是迷信,在很多我们认定的迷信现象背后常常隐藏有真理,有能量性的道理,这是人们看不到的一种有趣现象。


上巳日的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诞辰。轩辕黄帝在历史上被尊称为中华的人文始祖,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自诩为龙的传人和炎黄的子孙。我们要能够担当起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的名号,每年都应该去祭祀、感念、缅怀,同时去反思我们自己,通过祭和奠以及感恩这种方式,来达成我们的追念。




三、感恩祭祀的文化内涵


在感恩祭祀的活动中,包含有许多知识和文化要点,需要整体掌握,才能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文化认知。


中国的祭祀文化是祀神供祖的仪式,需要备办相应的贡品,然后再对道、德、天、地、神、佛、先烈、祖先行礼、献祭,表示崇敬、感恩、缅怀、酬谢,并祈求保佑,具备系统的礼仪形式与行为要求。

心中的礼德,分为礼仪与礼德两部分,现代人只讲外在的礼仪,而很少型之于内,把心里面的礼德真正培养出来,这是目前教育当中最缺失的部分。虽然名之为所谓“德育”,却而只知道育于表,打造外在的形式,并不知道怎样去育于内,不知道如何真正触动心灵,使心灵产生变化。古代文化所诞生的礼仪,实际上是为了通过外在形式来反馈到心内,使心里面产生礼德能量的变化。所以,我们对于祭祀文化所表述的内涵,要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明白祭祀不是单一的形式表现,而重点是要表述崇敬、感恩、缅怀、酬谢之意。


现在每到清明节,很多子女都会到父母或祖先的坟上去转一圈,但由于并没有把身心融入到祭祀文化的精神框架里去,没有真正在坟前表述出对先人的崇敬,所以只是一种盲目的信,的确是有点迷信的色彩。我们是否能够真正静静地站在坟头前默思几分钟,感念一番:“我的身体来源于你们,你们生养了我,但是我这一生忙于生活,忙于生存,对你们甚少关怀,对不起你们。”能够回想和缅怀吗?能够真正对父母和祖先的恩情、恩德进行慎终追远的反思和感应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心里就会非常自然地升起一种感念,深切地感觉到时间太容易逝去了,自己已经失去了在生活中孝敬父母的机会,那么就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感恩回报,继承先人们的志愿、誓愿,把这一颗心承传下去,要做得更好,不再给自己留下遗憾。只有真正从内心对于父母祖先赐予我们的福慧进行酬谢,才是祭祀仪礼的灵魂所在。而绝不仅仅是在坟头上烧几件衣服,烧几辆纸制的汽车,再烧多少冥币钞票,就以为是完成祭祀的要求了。有的人上坟时烧了面值上亿的冥币假钞,结果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告诉他钱收到了,但都没有用,因为那边找不开。这其实是一种讽刺,如果自己心里清净,做得适当,个人的能量场就是正的,那么所反馈过来的能量场信息也是正确的;既然产生了错误,那就要反观自己,从自己身上去找到错误的原因。烧面值上亿元的纸钱来祭祀,那都是将人间假设的一种妄念妄想强加给我们的祖先,真的是一堆废纸而已。作为儿女不给祖先提供精神的食粮,而是提供一种妄想、妄念,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