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逝者的仪式都会在特定的节日或者时间段进行,就如中国的春节扫墓。


说到这个仪式的内容:有烧纸钱、上香、鞭炮等供奉行为。而此行为将会引发一大堆问题:这个仪式是如何兴起的?这个仪式是怎么起源的?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仪式?


在这里可以参考一下我们人类的近亲——黑猩猩。黑猩猩的社会里它们对于死亡的意识是没有人类这么深刻的。小猩猩在母猩猩的怀里,如果小猩猩得病导致死亡而变得失去活力时,母猩猩则会意识到小猩猩的异常,感觉有未知的东西离开了小猩猩的身体,从而变得慌张,不知所措。随着时间流逝,小猩猩尸体变得僵硬,冰冷,甚至发臭的时候,母猩猩在小猩猩尸体这段变化的时间里,依然对小猩猩的异常感到奇怪和慌张。直到母猩猩感知到小猩猩的身体不止异常这么简单而是身体僵硬和冰冷,开始意识到小猩猩生命的消逝。在研究人员观察中,会看到母猩猩把小猩猩抱进了深林里面,过了一会母猩猩就单独出来了。科学家猜测,这也许是母猩猩将小猩猩用它们的方式对逝者进行了“安葬”。猩猩可以意识到生命与死亡,而且它们也会采取猩猩社会里面独有的仪式对待逝者的“送行”。


人类对于逝者的仪式,反应了人类这个物种对待生命本身流逝而产生的死亡意识,同时还有生的意识。灵长类跟其他物种进化的差异,不是大脑发育的结果,而是站立行走让双手有了操作能力,从而开发了大脑智力导致进化大脑的结果。同时,人类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源于对待死亡的意识,催生出了人类的医疗、生物、历史、人类学、阴阳学、哲学、宗教等学科。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反应:安全感、归属感、陌生感、熟悉感、等等。不得不说,人类在对于死亡的意识在无形之中被放大了。就如患了一个自己不知道情况严重与否的病,尚未去医院就已经引发了恐惧和焦虑,这是对死亡意识的放大结果。


不仅如此,人类的死亡意识是随着进化而来,并不是现代文明兴起而引发的心理,这可以称为原始恐惧。


人类在远古时代的史前文明兴起之时,就已经对死亡和生命本身有了清晰的概念,只是现代社会对于死亡和身体健康的定义越来越精确而已。


在远古部落时代的部落祭司们,就类似于人类现代社会的科学家,负责研究,思考,推测,创造。而各个仪式也是酋长号召,祭司主持,也包括逝者仪式,出生者的仪式。在部落之中的成人礼也可以反映人类对待生命的认识,即每一个成年男人在成人礼仪式启动时,都会杀掉一个同类的物种来获取生命的平衡。有生就有死,因为成年礼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繁衍。当然,这只是文明兴起之时,对于早期人类社会,并没有文字与语言,靠着身体信号与发声来进行信息交流,但对于死亡的情绪与行为,却大致相同。综上所述,人类这个物种对待死亡的一系列行为和反应是对待生命本身的敬畏。


从远古时期至现代社会,人类的死亡意识引起的各种仪式和观念延续至今,在精神分析学称死亡意识为“生本能”。由此可以推出一个哲学性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就现代社会而言,也一直秉承与哲学的形而上的创造下,延续这形而下的发展。就如医学是为了人类抵抗死亡,历史是为了了解人类过去的发展和文化,物理是为了弄清楚我们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心理学是为了弄清楚在这个世界里的我们是怎样的。等等学说都在围绕着一个哲学主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而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既是死也是生!


而进入现代社会,人类都会在特定的时间和日子进行逝者仪式(烧纸钱、上香等)。而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像是他们变成了神仙,还在上天保佑着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逝者的仪式带去的并不是祝愿,而是约束。即这辈子逝者给后代带来的价值不够多,还要求逝者们对于后代的持续性付出,而对于逝者保佑后代的这一种付出模式,在后代烧纸钱和上香的行为上取得了利益互换的模式。也可以判定为功利性心理,一系列的行为只为了图一种回报,哪怕是形而上的,也能反应人类的社会问题和环境是功利性为主。


在以前的祭祀之中,在祝愿的时候也是如此。不过那时的祝愿并不完全是祝愿,也处于一种利益互惠的模式。在农耕时代的社会下,往往不是靠经济取胜,而是农作物的收成。所以那时候的社会环境是体力,天气,和土地资源为主。社会的价值观始终会随着大众更新,在以往的时代,更多的是农作,而非经商。所以祭祀的仪式之中也和现在大有不同,主要是身体越来越好,并没有保佑赚很多钱这一说。因为以往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农作为主,而现代工业社会在大众群体的意识中是商业占头,农作变为低下的身份标识。那么,为什么后代向逝者的祷告不会有田地肥沃,风调雨顺和农作大丰收的内容呢?其实这也是有的,但是在科学时代并不兴起,因被视为迷信而封杀了这种习俗。所以我们不妨把视角转向部落时代和农耕封建时代的早期去看,往往会看到部落的祭祀向神明求雨,和古代帝国大臣们举行向老天请求风调雨顺的仪式。而现代社会之中的祷告内容往往是赚钱发财,因为人类有时候相信即使没有保佑这一说,但是依然会寻求一种看不见的心理慰藉,也可以叫做文化影响之下的信仰。


对待逝者的祝愿受到了社会的氛围导致了功利性的价值观影响。即保佑自身,而不是祝愿逝者本身。从这一点来说,人类的初衷就已经不见了。因为不再是祝愿逝者安息,不管是六道轮回的转世投胎还是极乐世界,更或者意识漂流于宇宙之中等等,都是希望逝者一切都好。而是变成了逝者不管在哪都是要挂念后代,为后代持续投资,庇佑。如果易经的阴阳转世学说是确实存在的,那么后代也实在是太不懂事了,逝者都投胎重新做人了,还让ta操心和费神,而且还每一年都来妨碍逝者的“投胎”。逝者说:“这辈子我已经付出够多了,现在好不容易摆脱你们要去投胎个好人家,这还每年都来骚扰我,让我操心他们,这群兔崽子真是让人心烦”。(这一段有点不严谨,只是想调侃一下包括我在内的“后代身份”)


所以在精神层面来说,人类的精神层次并没有到达独立的水平,渴望寄托于一个形而上的东西,来对自己进行“哺乳”而不是去追寻,渴望收取而不是付出。所以人类普遍属于一个婴儿的心态,需要精神慰藉。


在当前社会大流的功利性意识之中,对于婚姻,友情,爱情,亲情甚至是生死都是功利化的利益交换。而对于祭祀习俗有一部分是属于心理层面,不管是从人文角度、精神层面角度、还是人类生命本身来说,都是人类对于文明的衰落,并不是文明的繁荣。很多人都会想到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而自己不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是不是不对?其实不是的。比如大多数人都功利性,而自己感觉到功利带来的束缚和难受,还有压力,那么这时候自己会思考:大多数人都这么功利,这就是现实。然后趋于现实去塑造自己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并不能带来改善,而是恶性循环的模式。


那么人类是如何变得这么功利的呢?对于生活之中的意义,都失去了一种尊崇。首先说女性在生物学的定义是注重生命本身,那么女性是如何变得功利性的的呢?而为什么男性的功利性几乎是一直持续的呢?从现代社会里很难找出原因,不妨回到远古时代去看待人类的社会模式,那个时候的社会结构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等。(其实现在的社会大众依然如此。从动物进化为人并不是生理上的进化,而是心智的进化和意识的觉醒,所以有人的身体,并不能完全的称之为人。可以称之为“野兽般的人类”)远古时代的社会结构催生了功利性的意识,或者说基因本身就是“自私”的。若不强,就要被杀掉,被自然选择所淘汰。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称为生命延续之中的自我防卫机制,并不能简单的当做功利性的心理。因为生命本身具有“生本能”的原始行为。那又是什么导致了功利性的强化呢?个人猜测是因为种族歧视,社会阶层的鄙视,和不公平待遇等等问题引发的功利性强化。也可以说这一系列行为都是灵长目动物的本能习性,也就是人类自带功利性意识的诱因。


对于功利性也反应了人类本身并不团结,或许不是团结,而是无法团结。只有特定的情况会催生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质,就比如这一次的冠状病毒肺炎让人类四处的散播着信息,亲朋好友的互相告知,又如战争来临,又如自己的家庭或者企业,朋友圈子受到恶意侵入的时候。但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类会散播信息,以求其他人平安,但是对于自己的功利性的资源囤积都是最大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类需要确保自己的基因得以生存与延续,然后再求得环境的安定。可以这样理解:“人类散播信息是让大家都活下来,同时对于自体要保证活得更好,而其他人类只是自己生命之中的陪衬,或者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已(互惠或榨取)。


人类的基因机制确如其上,但人的环境如果不去改变其本能的习性,将永远无法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幸福感。无破,不立。


就如一些意义上的东西,关乎到一个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问题。人类大多数都堕落于一个形而下的世界,而忘记了形而上的世界。并不去开创,思考,灵感等等都受到了社会媒介的洗脑和碎片化知识的毁灭。用简单的话语去理解为:“人们忽略了精神世界,而转向现实世界之中变成了实用和功利主义”所以很多人看不明白感情和心理,或者一些情感的问题让人焦虑和难受就是这个原因。而此时大多数人以为情感都来源于现实世界,从而引发了钱不够就是快乐不够的理念,然后给自身的精神层次施加巨大的压力,但终其一生并没真正的满足和幸福过。那只是欲望的满足,而不是幸福。欲望与幸福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东西。拿着物质世界的东西去套精神世界的人们,简直可笑至极。(形而上生形而下)


首先我并不赞成过度崇尚形而下的东西,因为必须要有形而上才能创造形而下,所以人类大多数是短见的,目光短浅。他们只看到被创造出来的东西,但从来不想为什么被创造。这也可能是社会氛围影响的结果,和平年代的人们很多都会陷入这样一个氛围,不求上进,自甘堕落等。不像战争年代的人们,对于开创和思考是如此热衷和喜爱。在中国抗战年代,“七七事变”爆发后,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先后迁到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由于日军沿长江步步逼近湖南,长沙临时大学被迫迁移到昆明,改命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此学校毕业的“巨人”数不胜数。可以看到在战争年代之中,人类的人文环境更倾向于外乱,而和平年代更倾向于内乱。人类需要形而上的信仰来进行凝聚。在和平年代的氛围,人类更倾向于个体之争,而不是群体之争,总归来说人类就是要争来争去,而生物的演化也就是争来争去。如果外星人侵略地球,那么人类就会凝聚,如果美国入侵日本,那么日本就会凝聚,或者说一个企业的利益妨碍了另一个企业的利益造成了生存性的问题,那么被入侵和入侵的两个企业的人就会凝聚。所以,战争的作用不只是打斗,还有凝聚民族的作用。当然在凝聚的社群里,人类这个物种和黑猩猩不一样的是鄙视和排斥的心理,一个人在团队的奉献取决于ta的地位如何,而黑猩猩则不然,为团队奉献少依然能获得群体的战利品。


所以站在人类文明的推崇性上面来讲,并不推崇于过度功利性的价值观。这是妨碍于人类的文明发展的因素。人类创造出来的文明渐渐开始没落,文明不是人类的物质水平如何,文明更多是精神层面。比如国民的伦理道德,和意识信仰,政治面貌,社会价值观,理想情操,信念,纪律性等决定的。而推动文明的发展则是教育,这跟文化息息相关,比如在国内看见男性在街头对女性实施暴力行为,国民很多人都会想到是女性的不忠或者不检点造成,被认为是活该。在中国的古文化之中,女性始终是地位低下也是男人的附属品,所以在文化之中,女人,并不能完全的叫做是人,而是另一个物种一样去看待。在目前社会环境,女性深受女权主义的误导(并不是女权主义的问题,而是解读女权主义的概念出了问题),导致两性争斗和分化(在某种情况下也包括同化两性)日益严重。所以不管是习俗还是习性,或者心理,都受到了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显而易见区别的各种文明,具体到现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东方文明,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个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的俄罗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哲学、宗教、艺术萌芽之前,是没有文明史的,只有莽荒史、原始部落史。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把文明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和其它标准的分法。在分析的同时还应结合在一起理解,其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的。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