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很多的传统祭祀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寒衣节、祭灶日和除夕等节日活动中,人们最重视的是祭祖。人们该如何传承祭祀文化,正确祭祀、文明祭祀呢?


祭祀文化源自传统的殡葬文化,它是圣哲先贤们留给世人的文化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交替,很多地方祭祀的习俗淡化甚至遗失了,很多规矩礼节也都被人遗忘了。



《礼记·祭统》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意思是说:祭祀,并不是外界有什么东西强迫你这么办,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人们感物伤时,不由地想起已故的亲人,就会心存敬畏以一种礼节来供奉他们。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祭祀的意义。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尽孝,伴随父母人生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日常、病床、临终、往生等各个阶段,而祭祀包含在日常之中,是人们尽孝的一种形式。通常,逢重大祭祀日,人们就会挈妇将雏,心怀敬畏地来到已故父母、亲人墓前,表达慰藉之情,以期传承良好家风,泽被后代。



祭祀,中国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现。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一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出现了一些诸如孝心缺失、道德下滑、见利忘义、缺乏诚信甚至丧失道义的现象,有些人渐渐背弃了家族和孝道。在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时,却忘了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追根寻源,这些现象的产生和我们长期疏远传统文化、忽视民族的道德建设以及民族血脉传承有着密切关联。


如果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在祭祖活动中,通过缅怀祖先的功绩,懂得感恩和敬畏,从而获得自我约束、自我鞭策的动力,不断自我修身,进而团结家人、和睦邻里、影响社会。




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伦常圣贤教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祭祖正是承传传统文化、振兴圣贤教育的最好方式,能够产生安定人心与和谐社会的正能量,是现代社会需要积极提倡的教育活动。


那么,怎样祭祀才算合乎礼仪呢?开展祭祀活动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遵循“绿色、低碳、环保、文明”的原则,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敬畏与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