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越来越多的群众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追思故人:打开微信公众号,在“小烛光”里为逝去的亲人创建一个纪念馆,故人的照片、生辰、忌日、生平点滴都记录成册,而这一切都是私密使用,仅创建者和被邀请者可以访问。在微信里,通过亲朋祭进行上香、点烛、献花等等,就完成了对故人的追思......


春节临近,越来越多的群众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追思故人:打开微信公众号,在“亲朋祭”里为逝去的亲人创建一个纪念馆,故人的照片、生辰、忌日、生平点滴都记录成册,而这一切都是私密使用,仅创建者和被邀请者可以访问。在微信里,通过亲朋祭进行上香、点烛、献花等等,就完成了对故人的追思......

春节临近,越来越多的群众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追思故人:打开微信公众号,在“亲朋祭”里为逝去的亲人创建一个纪念馆,故人的照片、生辰、忌日、生平点滴都记录成册,而这一切都是私密使用,仅创建者和被邀请者可以访问。在微信里,通过亲朋祭进行上香、点烛、献花等等,就完成了对故人的追思......



这就是近年的国家一直倡导的网络祭祀。网络祭祀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与传统的碰撞,也让一部分人不太接受,但是,作为一种更环保更文明的祭祀方式,是否真的“不尊”“不孝”呢?听听网友们怎么讲的。




如何扫墓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在里面。或许身在异地,出于各种原因无法到先辈们的坟墓前寄托哀思,那么,远在天涯用真心、动真情,真真切切地表达自己的哀思,也不能说成是不孝。当然,设身处地地来到坟墓前,通过献花、水果,鸣放鞭炮等方式表达哀思,固然更有切身感受。不过此时也需用真心、动真情,不能一扫了事。同时还要注意节约和安全,表达哀思要适度,不能铺张浪费,不能造成森林火灾等等。



我明确地说,可以接受网上祭拜。回归到现实中,对于许多迫于工作事业等多种原因而身处异地的人来说,想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对故人的哀思,但无法亲自前往墓地祭祀。“互联网+祭祀”正好为这类人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网上祭祀总比不祭祀的心意强,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祭祀先祖及其逝去的亲人,应当是充满真诚、虔诚的心和与心相适应、社会普遍接受的形式来表达,心若在,那些与心相适应的形式就是对先祖及其逝去的亲人最好的祭奠;心不在,再好的祭奠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当今现实,许多人远离故乡在外打拼,没时间请不到假承受不了路途遥远的花销;许多人工作走不开、身体走不了也难以像常人在先祖或亲人长眠的地方进行祭祀,他们有的只好在附近十字路口朝着家乡、亲人的方向焚香蜡纸钱、供蔬果鲜花,心中默默与先祖和逝去的亲人交流。如今互联网技术为难于亲临祭祀的人们开辟了新的祭祀路径,能表达人们真诚的心情,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呢?祭祀先祖及其逝去的亲人重点在心,而不在形。


微信扫墓作为一种无污染的新祭祀形式,应该值得推广。可能反对的声音在于形式过于简化,祭祀显得毫无诚意。但对于先人的追思没必要过于形式化,心诚则意在。政府部门应积极倡导,公职人员更应身体力行,做传统风俗文化的继承者和清洁祭祀、绿色祭祀的倡导者、先行者。媒体也应多加宣传,鼓励提倡微信祭祀对群众生活的有益影响。作为普通群众,也应自觉加入微信扫墓之中,逐渐由传统扫墓向微信扫墓过渡。


暂时还无法接受,但支持逐渐转变观念。对网上祭祀,本人暂时还无法接受。第一,我至今没有上微信,因为手机不能上网。第二,虽然本人也有需要在清明节期间祭祀的亲人,但认为用微信方式毕竟还无法表达我对已故亲人寄托的无限哀思。第三,传统观念需要转变,但原有的祭祀方式一时半会儿还难以改变,这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亲朋祭:网络祭祀,本质上并不是替代传统祭祀,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过去,每年在祭祀上消耗过亿,网络祭祀不仅方便环保,还有效减少了污染。疫情当下,国家也大力推广家庭追思、鲜花祭祀、网络祭祀这样的低碳方式。从种种角度来讲,网络祭祀更应该值得我们推广。


虽然我暂时不能接受,但这并不等于我不支持这种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祭祀方式。我对那些敢于转变观念,能在网上祭祀的人们表达敬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意识的艰难转变,希望今后参与网上祭祀的人越来越多。如此,过不了一两代人,这种更加文明的祭祀方式就会逐渐取代目前的传统方式,我对此很有信心。




可以接受!最近听说邛崃水口有一对年近八十的农村夫妻给儿女留下遗言:死后一不搞葬礼,不办丧宴,二是骨灰实行树葬,埋人自家承包地的一对古树下,不建墓堆!一对山区的农村老夫妻尚能如此豁达时尚,年轻人在这个问题上更要思想解放!有道是,生前不尽孝,死后枉悲伤!对于逝者的纪念,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心是否铭记他们生前的教诲,是否继承了他们为人处事的优点,是否把他们这些优点传承给了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