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人: 亲朋祭
- 2022-08-28 06:49:54
- 浏览量: 407
又是一年清明至。每逢此时,人们都会通过祭扫缅怀亲人,寄托哀思。眼下疫情尚未结束,为防止聚集引起疫情蔓延,多地发出通告,倡导文明有序、错时错峰的预约祭扫,引导群众通过居家追思、网络祭扫等新方式践行文明新风尚。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明祭扫的践行者、生态殡葬的先行者,推动清明更“清明”。
网络祭奠,遥寄不变的哀思
缅怀与敬畏,是清明不可缺少的底色。按照习俗,清明当天人们要在墓前供祭。各地推出代祭扫服务,以公墓、骨灰堂(塔陵)为单位,由工作人员开展集体祭扫。
疫情期间,“不出门,少聚集”是对家庭、社会负责。为了让网络祭祀更简便,“微信祭扫”小程序摒弃复杂的建馆操作,只用四步操作即可达成心愿。识别小程序二维码后进入墓园选择界面,在长条形对话框中输入逝者姓名,点击“前往扫墓”,祭祀界面就会显示庄严肃穆、花木环绕的虚拟墓碑。按下墓地场景底端的按钮,可选择扫墓、献花、进香、鞭炮、留言等方式完成虚拟祭扫互动体验。受画面情境触动,很多人在“留言”中添加亲人简介、事迹,写下自己诚挚的心声。
在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季中扬看来,无论是远程代祭还是居家祭祀,无论是通过书写寄语、手绘画册抑或拍摄微视频、制作思念卡,这些寄托哀思的新方式都意味着丧葬礼俗的延续和改进。“清明节的核心是传统‘孝文化’,缅怀先人不必拘泥形式,心存感恩才是真正的节日精神。”季中扬说。
倡议先行,公约助力更“清明”
一个个镜头记录多样化纪念方式,也折射出人们观念的改变;一个文明、低碳、安全的清明节能够到来,离不开对文明祭扫、移风易俗的持续重视和有力推动。随着各地发布祭扫倡议书,“绿色清明”为这个特殊的春天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清明,不止是一个节气,更是文明的符号,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彰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清明节衍生出游春踏青、戴柳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节俗游艺活动。而今天,清明节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