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岱山民间历来有供奉佛祖、菩萨、各类神明和祖先之风俗。一般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砌屋造坟等均要备酒备菜以敬重之。每种供祭,因对象身份不同,故相应的时间(日子、时辰)、地点,供奉的方式、规模、程序、桌椅摆设、菜肴荤素搭配、糕点果品种类等,也各不相同,讲究严谨,心情虔诚。现传承多见混淆。民间的供奉对象众多,主要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罗汉,四海大小龙王、天后娘娘、财神、三姑、溜头神、床公床婆、船关老爷、土地菩萨等,太平菩萨,灶神菩萨,猪栏菩萨等。家庭供祭主要对象是祖先及谢世的亲人,一般以百岁为限,民间传说超过一百岁的人都已重新投胎成人,故不必再供祭。另有施善供祭无家可归的游魂野鬼,俗称“供老三爸”。

  1、正月初一拜天地

  正月初一,系一年中的岁首,是我国传统的大节,其中“拜天地”,请神祗(神指天神,祗指地神),那是岱山群岛的特祭。

  供祭时辰为黎明始。

  供祭地点为中堂外阶檐口。

  供法:八仙桌、华桌各一张,华桌前铺挂绣有红底金黄色丝图的布幈,桌面前沿挂或竖以“天地尊神”之祃,面前摆上铜或铁铸的香米盅,蜡烛台对开。桌子上的一切都朝向广阔天地。

  先上香,后上祭品,由外朝里排列:三杯茶,六杯酒,五碗饭,五碗素菜,每碗由滚水泡熟的金针、木耳,呈篷形遮面,结顶。陈连糕、双仁糕、骰子糕、油枣、芝麻蛋等糕点;桂贺、荔枝、红枣等干果;白盐、水豆腐、黄糖及年糕等。

  祭者应为男性的当家人,此间每拜一次,总要祝福一番,期望新年新春,生意兴隆,太太平平!供祭中须提酒三巡,约一小时左右准备送神。是时,撮取各类祭品少许放入白瓷质蓝边的大酒杯中抛向天空,同时将神祃,金箔与燃香一起放入旧铁锅焚烧,并齐放鞭炮送神。

  2、正月初五请财神

  财神菩萨,传说系《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为国内各阶层最普遍的信仰对象之一,这反映了人们渴望拥有和支配财富的愿望,在本岛商界对他格外崇敬。

  内陆人们多称赵公明为回族籍,习俗上不食猪内,所以祭祀财神时,都用牛、羊肉作祭品,但岱山岛人们不认为这样,只是逢肉即供。其祭祀方面,与供其他神明相似,但祈祷内容不同。

  3、正月十三至十八“摆灯祭”

  元宵节自西汉始,逐渐向全国各地传播,唯独没能传到岱山群岛,但有张灯习俗,分“上灯”“落灯”之称,直至二十世纪八十的代初才称谓元宵节。

  旧时,正月十五至十八日称“上灯”与“落灯”。此间,家家户户喜制小型的鱼灯、是灯、蟹灯及各类花灯;大户人家和寺、庙方多制作大、中型马灯、船灯、龙灯等。灯节始,鱼厂、渔行、商店及各类民间组织,把中、小型彩灯高挂于门口,同时与居民们点亮蜡烛或桅灯,于晚饭后赶往当地寺、庙聚会。目的是“皇民同乐”,共礼太太平平,各业兴旺。

  那里早已由住持僧,庙道长,分别将灯会和祭祀的仪式等准备就绪。

  凡佛殿中的供祭系三茶、五饭和素菜、糕点、干果类等;庙、宫中系“三牲”或“五牲”、三茶、六酒、五饭和其它荤素及糕点、果品等。上述祭品中,必须有白盐、水豆腐和黄糖。

  是夜,广大信众纷纷在大殿元宝桌前跪拜诸佛或诸神。祭拜完毕,各类花灯由艺人队伍运用多种形式舞动,五光十色,多姿多态的表演持续到深夜;同时有民间说、唱,演木偶戏、越剧演唱等,娱乐、庆祀活动。

  4、元宵节前“抬三姑”

  “摆灯祭”中的“抬三姑”,即:屙缸、水缸、井潭三姑娘。要抬进“三姑”,必须要有女的操办,而且要在晚间进行。一般以两人去抬为宜,到达目的地后,先要燃香点烛,接着放好米筛,供上三茶、五饭、五碗素菜,白盐、豆腐、黄糖各一盆,祭者拜祈,约半个小时,焚烧金箔,遂带回随身带来的一只装饰彩花或彩绸的筲箕,当作花轿抬上姑娘,抬来后立即闭门,由预先等候的女人们进行占卜间接操作。

  具体操作是:把竹箕轿放到堂中的一个辅沙的大红祭盘上,由两个女青年用单手相对扛着,一起运用竹筲箕沿扎上半截竹筷尖头,在沙上划字或点数,祈卜年景、流年顺逆或点出年龄等内容。占卜必须要有虔诚的心态,不得无礼,还应遵守秩序一个一个地进行,不能乱抢乱问。结束后须把“姑”及时送回,并再次焚烧金箔。如果当夜不送回,据说就会整夜动乱不停。

  5、请溜头神

  旧时岱山盐民晒盐,其制盐场所海边泥涂上,均建有一只“溜”,呈圆形,是晒盐制卤的重要设施。盐民们视它为神圣之处,每年年底或年初、或在掘溜前都要向溜头神敬崇一番,盐民们均在各自的溜头旁,以祭神的方式进行供祭,祈祷来年多晴少雨,盐业丰收,祝愿身体健康,消灾平安!

  6、请猪栏菩萨

  岱山岛的历史上,总是以渔盐为主,农业次之,大都农户养猪居多,成为农户之副业。为此专门构筑了猪栏。养猪与他业一样,需要一定的祠养知识,弄不好就会生瘟疫等病和问题,因而造成损失。在旧时对此无策,只是从原始思维出发,认为万物皆有神,那么猪栏同样有神,只好祈求猪栏菩萨保佑,平时口头上常有祈求,到了新年就要祭祀,其方式与祭溜头神等神相似。

7、解床

  海岛的解床习俗遗传很久,从宋朝至今一直流行此项习俗,在民间具有普遍性。此项习俗,操作简便,不讲究排场,对人身一生的平安、健康、成长的祈祷、寄托的心里安慰,礼俗区别于其他习俗有一定的特色。操作时在床前房地,有特定地方。婴儿出生后三天,要供奉“床公床婆”。约黄昏时分,用农民常用盛器“浪谷寨”(即筛,地方俗称,一种园形竹编工具)。即旧时农民用稻桶将稻谷打下后,再将稻叶、碎稻杆去净用的,当桌子放在产妇和婴儿睡的眠床下面的地上,用“浪谷寨”的用意在一以后婴儿出生离这胎间隔时间长一点。然后在“浪谷寨”上安放清香三支,小红烛一双,摆好二杯酒、二碗(实际是两酒盏,俗称“相两盏”饭,饭最上面复盖红糖些许,最后还要摆上文房四宝(笔、墨、砚台、纸之类)以期长大之后书性好一点,聪明一点。一切摆设就绪,祭供才算正式开始,点上“清香”、小红烛,祭供时间约一柱香燃尽。期间,除敬三杯酒外,婴儿须由其父母或爷爷、奶奶抱着,用双手参拜床公床婆,祈祷床公床婆用心教会婴儿吃、拉、笑、哭、睡、醒、喜、怒等一切初为人生必须学会的一些基本行为,而且乖巧,安全地走好人生第一步。同时,叫接生婆或婴儿父母给婴儿从头至脚沐浴一次。供祭结束,婴儿的父母把即将燃完的清香(称香脚),连同预先准备好的锡箔(即冥钱)一起请到房子外面去烧掉,边请边口中念到房中如有小鬼,请到外面去拿钞票,然后远去他方。意为防止“六日头”(旧社会常有婴儿出生六天左右即夭折)发生。最后,将祭供过床公床婆的两盏饭,分送给邻舍隔壁的小儿吃。如周围邻舍小儿多,可再盛上几盏,上面同样放上红糖,此盏称为“相两盏”,又作“相谅盏”。吃过“相两盏”的人,日后能通情达理,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团结友爱。

  8、大年三十大羹饭

  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可谓“月穷岁尽”,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界点。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岱山人又称“守爹娘完善”。

  “守岁之事”,在唐诗中只是疑是唐始,其实不然。据文献史料记载,最晚在晋代已存在,到南北朝时已成普遍风俗。岱山悬岛僻处,节日等习俗往往传入稍迟,于是既成“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因而本境具有不少独特的习俗。

  年末,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共饮黄酒。此前,必须敬重亡故先辈,即在除夕的黄昏时分祭供羹饭。这次羹饭与众不同,是一次菜肴既多又丰富、规模较大的羹饭。

  具体供祭:

  一、由平时忌日的一张桌子增为二张,需有十二把椅子,左右各五把,上横头两把;竹筷十二双;瓷酒杯十二只;蓝边小饭碗十二只。

  二、点香、插烛,随时参拜并祈愿。

  三、菜肴上桌。1、鱼类:红烧黄鱼、鰙鳎、鲳鱼、带鱼、咸菜煮鳓鱼、笋片煮鱼胶等;2、肉类:红烧猪肉、清燉胖蹄、炒猪肚、滚煮猪肝、白片肉、白斩鳮、白斩鹅等;3、蔬菜类:青菜羹、黄豆芽炒香干丝、山东白胶菜炒肉片、奉化芋头,当地烤芋 ,冬笋烤肉、菠菜豆腐汤等。4、点心类:炒年糕、蒸米团、芦稷点心等。5、糕点类:连糕、双仁糕、白结(米胖糖)、油氽芝蔴蛋,豆酥糖等。6、干果类:桂圆、荔枝、红黑枣、梨、桔子、甘蔗等。

  各类祭品的盛具:热炒类用高脚红花碗,冷盆类用蓝花瓷盆,干果类用红色竹制小祭盘。两把粗酒壶放于桌上左右两角。

  此次供祭时间特长,供饭在快结束时上桌。送祖时,重拜一次,进而祈祝太太平平,顺流发财……最后,焚烧折成元宝型的锡箔五十张以上,大开正门送祖上路。


9、供祭羹饭

  羹饭是一种以美食供祭的习俗形式,岱山民间向来有好羹好饭用来祭神祭祖习俗。

  神农教耕古今传,蔬菜瓜果祭为珍,孝子敬奉三奠羹。

  岱山居民以羹饭供祭,由来已久,实有海岛居民习俗特色。相沿成习,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伴随着人们的足迹,在一代代佛教、道教的沿袭过程中,人们采用“做羹饭”的形式来祭日祭祖,祈祷祝愿人身平安健康消灾去邪及追悼祖辈等的人生习俗。

  羹饭种类较多,总体上可分为双桌全堂羹饭和一般单桌羹饭,另有其他零星小羹饭,也可分节气节日羹饭与祭祀礼俗羹饭。

  新年羹饭,每逢正月初五开始至元宵结束这段时间,做一次家庭新年羹饭,祭祀祖宗,祝愿在新的一年之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祈祷家中无灾无难,人身平安,健康幸福……

  羹饭摆设:在堂屋正中放一张方桌(八仙桌),圆桌也可代替方桌使用。“八仙桌”朝大门边上摆上一副蜡烛台,蜡烛台中间摆放香炉,点燃三枝清香,桌子另三边摆上12双筷,12杯酒,每边四双筷,四杯酒,筷放酒杯左边。三边桌沿下放正椅子或凳子。桌子中间摆上三、四排菜肴。如六碗晕食,六碗素食(现在一般用菜盆代替碗,且在前排可以添水果之类供品)。摆设全供品后,然后点燃两支红蜡烛,香火燃尽可再上三支香,齐全后,一般再不能动碗、筷、杯及食盆凳子等。(相传阴吃羹饭,阳不能动手搔乱,禁忌)。然后由家主净身衣整,在桌前叩首三拜,且祝愿祈祷吉利。叩拜结束,也可有其他家人接着叩拜或参拜。接着是上12碗净饭,放在酒杯右边(现为方便就简改为在桌子四角摆上四碗饭且在碗上放上羹匙可以互分,代替12碗饭)。约一柱香烧尽的时间,祭祀羹饭可结束,由家主再一次拜祭收食,并在桌左脚边烧锡箔、心经之类的纸线,待烧尽后,吹灭蜡烛,请上香火,拿开凳、椅,收肴羹饭食,结束这次羹饭礼俗。

  清明羹饭:属节气、节日羹饭。清明是一年之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且是万物生长萌发、活跃的始期,人们非常重视此节气日,清明又是人们上坟、扫墓哭坟、吊纸铜钱的鬼节供祭风俗,由此居民家庭形成隆重的清明羹饭。

  家庭清明羹饭、摆设、程序、参拜人物等,与新年羹饭相似。

  七月半羹饭,农历年中途的一个死节,专门用来纪念祖先。供祭与清明羹饭大致相同。

  冬至节羹饭,俗称冬至羹饭。冬至又是一个死节,一年来丰硕成果,时运时貌的转化,是人们参拜供祭的节日,人们对此节非常重视,且有普遍性。此节供祭源于汉代盛于唐末,相传之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表明古人对冬至节十分重视讲究。一直来,人们又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传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是祭祀参拜的好日子,因此人们在冬至时做冬至羹饭,形成习俗,且有祝愿祈祷之言,寄托今后更美好。

  冬至羹饭的摆设程序、参拜人员与上述羹饭类似。

  老三伯羹饭:“老三伯”又称老三人客,老三伯羹饭属于供祭“小鬼”或者是无辈无属的死鬼礼俗羹饭。对于“老三”相传是指妇女小产之类的胚胎,幼胎死鬼,及出胎后幺折小孩的死鬼(俗称六日类)等。另一种指未结过婚的男女死鬼(指的是未办理过结婚仪式,过去指未在堂前中央拜堂成亲过的死鬼,属称大老三),为尊重这三类死鬼,小鬼,要求他们不随意阴间恶作习,保护人们安全、顺利、无干扰等,属称为“老”,且带“伯”或者“人客”,所统称为“老三伯”或者“老三人客”,并做羹饭,供祭他们,以此形成岱山居民的习俗。供祭“老三伯”羹饭有三种类型:

  一、凡人们做节日节气供祭羹饭时必附带做“老三伯”羹饭,供祭此类羹饭须在太阳落山后这段时间,俗称供“夜老三”,且在屋外阴角处,相传“老三伯”是阴间小鬼难见阳光,活动于夜间,且不能进屋与祖辈同桌开食(俗称为不能上桌的“老三伯”),所以做老三伯羹饭的时间地点比较讲究。供祭的摆设及程序比较简单,只需要点燃三支清香,在地上或者用米筛、脚桶翻转当桌面,摆上3杯酒,3双筷,3碗菜肴,3碗饭,也可增加糕饼果类。参拜形式与其它羹饭一样,待一柱香时间后烧点锡箔、经之类的纸线,参拜祈祷结束。请过香脚收起菜肴(菜肴可散发各处,也可收食于家中)。

  二、一年之中,凡家庭人员,碰到有麻烦、不顺利,或者身体、昏沉沉不健康感觉时,考虑到是否在夜间行走时,碰到、冲突“老三伯之类”受其干扰,则人们采用单独供祭摆设,程序与上述供祭羹饭类似。

  三、人死殡礼之中,有念道士在施食超度时(或者发蒙山时),附设供祭“老三伯”,人称摆地滩,此类供祭“老三伯”虽是附带供祭但场面比较大,区别于上述两种类型。其供祭摆设程序,在屋外“道地”观音高桌旁边地上铺上一块晒谷蔑竹田,在蔑竹田边沿放上36双筷,36杯酒,18碗饭,18碗汤(三边均分)。在蔑竹田朝大门边沿上放上蜡烛台,边沿中间放上香炉,用来点燃蜡烛香火。在蔑竹田中间放上5碗(或盆)素菜(具有代表金木水火土象征的菜肴),然后摆上4盆糕饼类。供祭时间按高桌供祭时间结束,此供祭也结束,且烧锡箔后收食。

  生忌,死忌羹饭,做七羹饭、五七羹饭、百日羹饭、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羹饭,

  全堂羹饭:属居民供祭之中较为庄重的羹饭,凡人们认为是重要的大羹饭,必须以全堂羹饭伺仪供祭,如“过年”羹饭,结婚时供祭“祖宗”羹饭,及挑着供祭菜肴食品、向外婆、舅舅家做的羹饭,人身葬礼习俗主要羹饭,“五七”羹饭,死后的百日羹饭及一至二周年的供祭周年羹饭等等,都需要全堂羹饭供祭。全堂羹饭的摆法、菜肴供品及程序比普通羹饭复杂且隆重。其首先在堂屋之中,摆上两张能相拼的方桌(八仙桌俗称相桌),在相桌前面再摆上“华桌”,成长方形,在两张相拼的八仙桌上,左右边上各摆上2把椅子,共是10把椅子或者5根长凳子。然后在两张相拼的八仙桌,左右两边各摆放8双筷、8杯酒,在相拼八仙桌上横头摆放4双筷4杯酒,一共是20双筷子20杯酒,在两桌左上角各放细酒壶一把,在“华桌”上摆上一副蜡烛台,蜡烛台中间摆上香炉,为点燃蜡烛香火之用。在两张八仙桌相拼处,再摆上一副蜡烛台,中间摆上香炉,同样为点燃蜡烛之用。如果蜡烛台有大小的,则应大的放在前面,小的放在拼桌间,这就是全堂羹饭庄重特色之一。接下来点燃香火(但不点蜡烛,点燃蜡烛要等菜肴全部上齐再点燃),摆菜肴供品,在两张八仙桌上面各摆上整齐的12碗荤菜,12碗素菜,一共24碗,也可以摆上32碗,荤素相混。主要供品有全鸡、全鸭、胖蹄、风鳗、抢蟹、荷包鱼及芋艿和面粉制品之类,其次是一般菜肴,揍足碗数,但不能用汤和粥上桌做羹饭。摆全供品,点燃红蜡烛,再有家主净身整衣在华桌前的拜佛凳,双手五指合拼,三叩首参拜,祝愿祈祷。礼毕,家主再一次用细酒壶每杯敬酒一次(在原酒杯上加点酒),待敬酒后,其余需参拜人员可以加连接参拜祝愿祈祷。如香火烧尽需再接香火,不能断香火。一般敬酒三次,待一柱香时间或更长一点时间,可上净饭8碗在两桌四角,并在饭上放羹匙可互分。上完净饭,家主再一次参拜,稍等一时,在“华桌”左下角地上放器具,烧锡箔,弥陀经、地藏经等各类经,燃尽后,吹灭蜡烛,请过香火,搬开凳子收食,结束此次羹饭。


  10、谢年祭神

  俗话说:“过人大年,忙乱半年。”说明过年是个家庭的大事,这是因为百姓们在一年里辛辛苦苦,总要高高兴兴地享受一番。其中“谢年”又称“过年”一项必不可少,主要目的是祭祀一下太平年尊神,以保佑家庭安康,生意兴隆。谢年。按照岱山岛的习惯,家家户户都要举行,时间应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掸尘后,清爽爽的二十目五日始至年底。至于规模如何,那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决定祭神的规模。谢年,应由沐浴净身的男性家人参拜。

  旧时,富户谢年较早,贫户较迟,原因是前者年货多,后者相返,只好迟些谢年。

  具本供祭:

  一、富裕人家。1、祭具摆设:地上铺齐大竹簟,摆正前后八仙桌三张,最前排拼好华

  桌,华桌上铺上二丈余、一尺余宽、五寸厚梓木紫漆搁几。华桌前挂好红底黄丝绣图布屏;桌后即上横头,在椅架上摆正大的骨嵌镶椅,椅背正中把股香夹住彩印神像(一般系太平尊神),即神祃。一副大蜡烛台分列两旁压上布屏铺桌部分,中间放铁制香米盅,两把细蜡酒壶放于前后桌上左右两角。

  2(1)上香,点烛。供品上桌:三杯干茶,六杯黄酒,五碗圆顶饭。(2)用红色大木祭盘所盛的有:炒鱼胶、黄鱼鲞、乌贼鲞、熟五花肉、干方叠年糕,熟利市头(猪头),因“猪”与“输”谐音,故称利市;熟全鹅或雄鸡,嘴上咬葱,(意“葱”与“春”谐音),背上插一小刀(渔家忌,因“鸡”与“欠”谐音)。(3)红花大瓷碗所盛的荤菜有:红烧黄鱼、鰙鳎、鲳鱼、带鱼、霉干菜烤鳓鱼、鱼胶煮冬笋片、黄鱼鲞烤肉等。肉类:红烧的猪肉、鸡肉或鸭肉、鹅肉等。(4)红花大瓷碗所盛的蔬菜有:油菜羹(“油”与“有”谐音,故必用),山东白胶菜菜羹,奉化、本地烤芋艿,黄豆芽炒笋丝,菱形煮胶白等,用热水半熟的金针,装成篷形于蔬菜上,再用半熟的木耳结顶。(5)红花或蓝花的白瓷盆所盛的冷盆有:岱盐、水豆腐、黄糖,本境供神必用,其它有:白片肉、白斩鹅,熏鱼片、油焖笋等。(6)红花蓝花的白瓷盆所盛的点心类:炒年糕、蒸米团、芦稷点心、小菽点心等。(7)木制或竹制红色小祭盘盛有:连糕、水绿豆糕、双仁糕、骰子糕、明糖、大小米粉质油汆麻蛋、白结(米胖糖)、芝麻糖等。(8)木制或竹制红色小祭盘盛有:桂圆、荔枝、红枣、乌枣、桔子、甘庶、金柑、荸荠、老菱(菱角)等。

  此次供祭要选择好日子,且潮水初涨时,供神时间特长,约二至三小时。

  送时重拜一次,进而祈求菩萨保护太太平平,财源兴旺……同时将各类祭品撮取少许放入白瓷花大酒杯后抛向天空,遂再次祝祈,接着将折好的金箔和神祃及燃香一齐放入旧铁锅焚烧,并齐放鞭炮送神。

  二、普通人家。1、祭具摆设:与富户相比,有所逊色。地上铺设大竹簟,摆正前后八仙桌二张,前桌拼好华桌,桌前挂有布屏,一副大蜡桌台分列两旁压住布屏,铺桌部份,前中挂有红纸太平尊神的神祃,华桌中前放上铁制香米盅,两把细蜡酒壶放于前后桌上左右两角。

  2、上香、点烛后,供品上桌:三杯茶,六杯黄酒,五碗圆顶饭,岱盐、水豆腐、黄糖,与富户相同。但荤、素菜,糕点、干果、点心类等均与富户的丰盛程度相差较远。

  三、盆困人家。1、祭具摆设:仅一张八仙桌,小蜡烛台,一副分列两旁,中间香米盅一只,桌前挂红纸太平祃。粗或细的蜡酒壶放于上横头之角。

  2、供品:比富户大家逊色,比普通人家较差。

  送神方式与富户,一般人家基本相同,限于经济,放鞭炮不多,甚至不放,后者称“闷声大发财”。

  10、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灶神也叫灶五、灶君、灶君菩萨。关于灶神来源,众说给纭。不过,祭灶的风俗早就存在了。《礼记》记载的古代“七祀”之中,除了土地、井、门户、道路等之外就有灶。《吕氏春秋》、《伯虎通》、《史记》等书亦有记载。

  灶神,顾名思义就是司灶之神,然而中国的灶神偏偏位在灶而不司灶事,却以上天特派员的身份住在每户人家,专管监视人们的言行和搜集善角功过,以便在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言事,向玉皇大帝报告,灶神竟成了玉帝的耳目。天庭对每户人家全年的表现以及应采取的奖惩措施,全凭灶神的汇报而定。

  在诸神中,有关灶神的忌讳最多,例如: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经期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上灶烧饭煮饭,不得将污脏之物丢入灶内燃烧……由于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灶,稍有留心就会犯忌,得罪灶神。所以,在灶神上天奏本之前,先孝敬一番,聆望“上天讲好话,回宫降吉祥”。

  岱山岛腊月二十三祭灶始末:

  先上香、焚烛于灶台右上角的木雕或彩印神像的神龛面前,接着,供三杯干茶、六杯黄酒、五小碗米饭,第二排祭灶果:桂圆、荔枝、青果、荸荠等,连糕、双仁糕、骰子糕、豆酥糖、大小糯米质油汆麻蛋、芝麻糖等,五碗蔬菜:油菜羹、烽笋片、茭白羹、烤芋艿、炒菠菜,以上均以半熟金针搭篷,黑木耳结顶。

  最好敬些芽糖(俗称“换糖糖”),因该糖又甜又粘,把它能糊在灶神爷嘴上,到时想讲坏话也难张开嘴,只能含含糊糊说几句算了。此间扎好草马于灶前,并供以草料、饮水。一、二钟头后祭毕,再次祈祝灶神“上天讲好话,回宫保平安。”同时烧化草马、金箔与灶君神像或祃,俗叫“送灶”。除夕夜为灶神从天下界的日子,此前各户应贴上新灶神像,又行简供,称“接灶”。

  11、祭拜观世音

  自晋朝前后,佛教与观音,经过西亚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国后,原为大心乘佛教菩萨的观世音在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崇拜。随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更迭中,观音信仰对中国的本土宗教和民间信仰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逐渐成为中国民间信仰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逐渐成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核心。

  观音信仰源自佛教《法华经.观音信仰菩萨普门品》中对观世音的描述,淅成大慈大悲的救助众生的形象。

  岱山岛受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影响,观音信仰成为民众最重要的宗教性民间信仰。岱山信众典型崇拜的是:每逢三大期,即二月十九日(诞辰日),六月十九日(成道日),九月十九日(出家日)。是日,广大信众肩背印有朝山进香的香袋,纷纷到寺、庵朝拜,其中对岱山衢山岛观音山上、中、下三寺尤为崇拜。集体祭拜时间为正日前夜和正日。当晚信众们进殿后,就向寺、庵住持或信众已供设的祭品(具体供祭、供品与供地佛雷同)元宝桌前,跪于拜伏凳上虔诚地双手执燃香合掌磕头数拜,且翻复多拜,祈愿各取所需。期间,适时由寺、庵中住持和尚或尼姑手执长柄铜香炉,率领部分和尚或尼姑和众信徒,合掌捧香于大殿内外转十方(绕圈子),同时不断念诵《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如此做法,统称“坐夜”,此间,多数信众能通宵达旦,显示对观世音忠诚。翌日晨,往往会有更多的信徒前去寺、庵朝拜观世音,其祭拜形式与“坐夜”相同,一般到当日黄昏时,信众肩背香袋及戒牒等圣品,欢欢喜喜地返家。


12、插“地藏香”祭地藏王

  据佛教经籍简介:佛门中,从佛祖到僧众是分等次的,最高是佛,菩萨居二,其中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能占山定居、自立道场。

  相传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在安徽九华山结庐修行,开辟地藏王道场,大规模建造寺宇,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受此启发,岱山岛也于清同治十二年,有普陀山佛顶山僧恒卓锡前来募资,在岱中乡司基村山麓创建地藏殿,门额署曰:“小九华”,全岛迄今仍为独家。但其它寺、庵的大殿右方大都塑有地藏菩萨之像,可见地藏菩萨的显要地位。

  地藏是梵文的意译,因为地藏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山,静虑深密犹如地藏”(见《地藏十轮经》),故名。因有佛祖嘱托在身,地藏菩萨便发下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岱山(蓬莱岛)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成道日的晚上,几千家家户户都在居住地周围大量地插燃香,让地藏菩萨睁开慧眼,光顾世界,分辨世间善恶,以扬善驱恶。千百年来“插地藏香”从无中断,即使是在“文革”期间“扫四旧”中也没间断。虽然如今地上大都浇上了水泥,但信奉者在水泥路上加土或见缝插香。翌日一早,善男信女们还要赴地藏殿或其它寺庵的地藏菩萨面前顶礼膜拜。有关殿中的供祭方式,与其他佛中菩萨大致相同。

  13、请“船关老爷”

  请“船关老爷”,又称“船官老爷”的习俗,在岱山群岛颇为流行,为便于请祭,就在渔船的后舱,船壁塑有木雕或泥塑菩萨的神龛,神像有男的,也有女的,男的多系财神,也有关公(三国的关羽关云长)。有关女菩萨,据不少老渔民说的是“圣姑娘娘”,她是宋朝宫娥寇承御,她用狸猫换太子,救了仁宗皇帝,且至死不吐露真情,为后人所崇敬。也有说是“天妃娘娘,即林默(妈祖)的海上保护神。

  海上人,由于长期与大风大浪搏斗,形成了临危不惧的胆略和讲胆略和讲团结、讲义气的品行,因而非常崇拜历代仗义者,并以实际行动尊敬船神。请“船关老爷”的习惯,就在上述的情况下形成的。

  请“船关老爷”的按常规或特殊的不同形式施行。

  凡请“老爷”先均用神祃,点香插烛。在“对圣堂舱”内请祭中,必须要由老大净身后光腚参拜。

  请“老爷”的请期与礼仪如下:

  一、新船下海,请祭具有规模大,可移址在“圣堂舱”外,时间延长,祭品丰盛等特点。祭品要用金箔、全羊、黄鱼鲞、鱼胶、馒头、长面、干果等。

  一般性供请,即每逢船只出海和回洋的前后,具体时间为早晨或黄昏之际,供祭时保持肃静,不可讲话。

  二、一般必供请的形式是:从进舱口由供桌外边向内的排列为背插小刀的猪肉或鸭肉,肉类中忌鸡,因鸡的谐音为“欠”(意收入不丰),另一谐音为缠,渔网怕缠,故忌之,又因娘娘菩萨的灵魂是蜈蚣的替身,而蜈蚣最怕鸡啄,又忌之。中间有岱盐、黄糖、水豆腐,桂圆、荔枝等干果和糕点。后排由热水泡熟的金针搭篷,木耳结顶的垫底不同的素菜五碗。最后是干茶三杯,黄酒六杯,米饭五碗。

  三、盛具均与祭祠他神相同。四、送神时重拜,进而祈求海上太平,捕捞丰收……同时将各类祭品撮取少数放入白瓷蓝花大酒杯后抛入大海,遂再次祈祷,紧接着将折好的金箔和神祃及燃香一齐放入旧铁锅焚烧。

  14、祭请土地公婆

  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是我国民间所广泛奉祀的神,其影响不亚于城隍神。凡有人烟的地方,大都敬土地神。关于土地神的传说很多,说他们布衫草履,形式田夫。土地神受天帝任命,与阳世的官吏一样,需更代轮换。土地神在民间成了与普通百姓最为接近,慈善可亲,然而又神通有限的形象。

  岱山群岛民众,在旧时总是存在着万物皆有神的观念,故对土地也是一样,凡有关事总要祭祀一番,且范围更广,其中有:开辟土地、造屋垦土,植树造林、死亡者入域,清明上山祭祖、加土时也要祭土地神等等。

  供祭祭址及形式:岛上不少山麓建有土地宫,信众们有事常到那里按他神规范祭祀;在山间、田边,一般使用竹编团箕代作供桌,造屋时在屋址近边,都用供桌。供品:基本上系五碗素菜类,也有糕、果类;清明上山祭时,加上艾青饼、麻粢团等,供祭结束,留下一部分给牧童吃。

  15、寿生、往生“打七”“打三”祭祀

  进寺、庵界“打七”,意为诵经为主超度七日,其种类较多,主要有:弥陀七、金刚七、地藏七等。“打七”又分“寿生”、“往生”, “寿生”指在世的,往生指过亡的。也有“打三”的,指寿生,主要是为学生们求学、升而打。

  “七日寿生”,是为在世的积德增寿,太平幸福;“七日往生”,为减轻生前孽障,超度下世为善。

  “打七”、“打三”,均竖疏牒,分为红、黄纸两种。红的为寿生,疏牒应写“佛光注照本命元辰”,“植福消灾长生禄位”。右边写上“庙界下弟子”,左边写“地址”。黄的为往生,

  疏牒应写“ ”佛力超荐亡 生莲之位”。左边写“阳上 百拜具”。

  疏牒供于大殿右壁间的小方桌上。祭品有:三茶、五饭、五碗素菜;祭拜者:为“打七”的本家人,最后,由僧或尼伴有小型法器的诵经而告终。

  供祭对象:主祭释迦牟尼佛。

  祭品:有三茶、五饭、五素(金针搭篷,木耳结顶)、干果、糕点数盆,供于元宝桌上。次祭即大佛后立于海上鳌鱼背的观音大士,大佛两旁的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供有上述雷同供品,只是数量小了一些。此间殿中焚香不绝,而且还要到大殿阶下的铁铸大香鼎前焚点香、烛,祈祷。

  大殿右旁由众僧或尼诵经(弥陀经等),并伴有少量法器配诵,有时要到左旁边诵经輐击大鼓、合钹、打铃而进入高潮。其间“打七”“打三”者数位,始终进行合牚,有时夹单枝焚香,或跪伏拜伏凳上,不断起立参拜大佛。偶而还要穿插“转十方”(仪式与祭祀观音时相同)。

  “打七”到了第六天,晚上还要举行“发蒙山”(四川属地蒙山某地高僧所传,故称),供祭范围扩大,大殿门前屋檐下,设“面然大士”(即鬼王)高高供桌,上点风灯腊烛,祭品有一杯青水,此水不当饮料,而是观察杯中之水是否浅过,如果浅了,就说明鬼王已请到,另有三碗米饭,五碗素菜。大殿门前右边走廊角落,设有土地神供桌,钱塘江品按它处祭供相同。大殿外的天井右角设地摊,早年使用竹簟,后改用长门板。供祭对象是:无祖亡灵,俗称野鬼,战争中阵亡的异地鬼魂等。供祭形式是:左右两边各摆十八双竹筷,十八碗米饭,中间供五杯茶和五碗素菜,若干大盆馒头及中盆果品、糕点。另增饭、菜,盛于锅中,放于摊旁,作为添加。新增数处供祭摆齐后,大殿左旁“发蒙山”启动,由主持僧饰地藏菩萨形象,旁有僧饰韦驮菩萨形象,其他僧或尼分坐两旁,接着诵地藏经,并有大鼓、木鱼、铜铃、铜钹等法器伴奏,“打七”者数位连续跪拜,时有单枝焚香参拜,其中穿插“转十方”,且延至殿外,约两小时后收场,向大佛及诸菩萨焚烧锡箔和冥衣。

  16、请龙求雨

  旧时,岱山群岛在夏秋季节常遇害干旱,饮用水和农作物受到严重影响,凭当时的条件,百姓们感到无可奈何,只得在非常炎热中掘井、挖河。尽管如此,然而在那种情况下,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只好请求司雨的龙了。那时能求龙之处较多,据《康熙定海县志》、《民国岱山镇志》、《舟山民俗大观》、《舟山海洋龙文化》等记述,其中有名气的岱山龙潭、长涂岛高鳌山龙潭、朐(衢)山岛凉帽山龙王宫、泥峙村的燕窝山龙王宫、西沙角龙王宫、南峰山嘴、岱东后沙洋、岱西青黑山等地。

  求龙赐雨的祭祠仪式非常隆重。

  传统做法应由当地族长主持,召集村民,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扎好稻草龙像和青竹棒纸幡,聘请道士或和尚司仪,配齐祭具和供品及投入龙潭的祭品,然后由专人执青龙竹纸幡引路,族长率领求雨队伍,在敲锣打鼓声中前进目的地。

  潭前供祭形式:点香插烛,供上龙神祃,接供“三牲”于桌上,往后排供荤、素菜各五碗,五碗饭、六杯酒、三杯茶。

  族长等朝拜后,司仪开始,如道士司仪,站于供桌前,一手执拂尘,一手拿铜铃,口念相关咒语;如和尚司仪,手敲木鱼,口诵佛经。祈祝神龙赐雨,为百姓解忧造福。

  是时,司仪者命求雨者纷纷向龙潭投入糯米团,红枣、双仁糕、芝蔴、花生糖等食品,投食完毕,派员到潭中捕捉鱼、虾、鳗类中的一种,作为龙的替身,盛于盂中,放于另一桌上(称“龙亭”)。就此供祭结束,焚烧香、祃,撮取各类供品少许,放入大酒杯中,抛向天空,同时再次由司仪者祈求。一切完毕后,按原队形返回,继续供奉“龙亭”上的替身,待雨水下透后才把龙的替身,以稍简的形式送回龙潭。当时的岱山本岛外南峰山嘴,因求雨较为灵验,从此将那里称呼“求龙山嘴”。

  另外一种求龙赐雨的方式是:由当地族长带头,将当地或附近的龙王菩萨,抬到稍大的龙王宫集中一起供祭(祭品与他神类似),然后再去龙潭中捉鱼类,捉上鳗鱼最好,认为会下大雨;捉上其它鱼,只会下小雨。如果没有下雨,那么将请到的龙王们暴晒于烈日下,俗称“烤龙王”,目的是让他们也体会烈日的可畏,迫使其尽快赐雨,解除灾难。

  后种方式,要遭渔民和盐民的反对,原因是渔民要依赖于海中龙王,盐民是最怕下雨,故有渔、盐民结伴上告衙门定达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