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中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入了腊月,忙活了一年的人们,又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杀猪宰羊,浆洗洒扫,蒸馒头,做年糕,买年货,走亲访友,贴福字,粘对联,挂门神,很是热闹。
  热闹之余,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传统礼仪活动--祭祖。自古,中国人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定不会忘记要祭拜一下逝去的先人,春节祭祖更是隆重讲究。身份地位,地方习俗的差异,导致祭祖的形式也会不同,皇家太庙祭祖,权贵大户宗祠拜祖,一般人家,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上香跪拜。祭祖形式的多样化,标志着没有一个标准的祭祖模式存在,都是围绕同一个中心“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展开的行孝行为。身份地位越是高,祭祖仪式越是盛大,以清代皇家祭祖为例。
  清代皇家祭祖,在除夕前一天,早上。据文献记载,康熙帝在这一天躬诣太庙祭祖,致祭毕,回宫(《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丁未)。在祭日之前,需致斋、视牲、书祝版、设乐舞及供品于前殿,并设好神座。祭日当天,日出前七刻(日出前1小时45分),按照礼制由王公二人率领一众人分别到后殿和中殿将远祖和太祖以后帝后的神牌请到前殿神座合祭。
  皇帝盥洗就位,祫祭仪开始,读祝词、上香、献酒、迎神、奏乐献舞(分三次即初献、亚献、终献)。礼乐毕,皇帝饮酒接受祭肉,又称为“饮福受胙”,即接受先祖神灵的福祉,撤馔(祭祀礼仪即撤席),率领群臣行三跪九叩礼,送燎,即焚烧玉帛等祭奠,进行祗告。再由王公二人率领宗室众人将各先祖神位请回中殿、后殿。
  民间春节祭祖虽不似皇家这般隆重,但也不失庄重。一般,在除夕,会在正厅挂上家谱或是祖先牌位,设桌上香,摆供品,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饭。我国的祭祖传统,从远古时代的祖先崇拜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它独有的文化特色,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祭祖已不单单是道德层面的“饮水思源”行为,或是信仰层面的“神祖保佑”, 而是一种生命智慧。
  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除了决定性格、容貌、体格等基因,还有祖祖辈辈生命中所具有的成功的、富有的、智慧的等信息,祭祖是在滋养祖辈,同时也是在有效地激活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好的生命信息。祭祖蕴含的生命智慧,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由刚开始的朦胧意识,复制先人行为,到如今的知之而为之,这就是祭祖文化传承千年不灭的秘密。
  祭祖形式多样,方式也多变,传统的祭祖方式,在现今时代,成本高、污染大等,存在诸多不便。而网络平台的诸多优势,让为祖辈行孝的祭祖仪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绿色文明、庄严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