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祭祖送灯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但在中国很多地区却有着“十五大似年”的别样风俗。


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吃过团圆饭后,家族中的长辈就会领着族中成员上山给自家的祖坟点灯上香、作揖跪拜(多在晚上,祖坟远的会提前白天出发)。


元宵送灯祭祖的意义: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史记.礼书》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祭祀这个社会习俗,不光对现代的少年儿童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对社会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亮灯祭祖也是源于祭天地、祭佛祖之后,传承孝道的一种祭祀方式之一,而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重大节庆和家族祭祀活动中具体的祭祀形式。


虽然用当代文明很难阐释送灯祭祖这种民俗,但它至少蕴含这样两种情愫:一是我们民族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美德。现今的一切,都来源于前辈打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我们欢度佳节的过程中,也给先辈送去慰藉和祝福。二是我们民族光宗耀祖的观念使然。千百年小农经济的桎梏,把人们圈定在狭小的空间,使人们都拼着命混出个样来。而真正混出样后,总要用说得过去的形式昭告乡邻,而通过送灯来昭告,既表现了饮水思源的美德,又不露山水地彰显了混出的样来。


正月十五上坟送灯的传统习俗流传已久。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 孩子们打着舅舅送的灯笼走街串巷,嬉戏玩耍,好不热闹。大人们要把家中所有的灯打开。还要在前后院的鸡窝、猪牛羊圈和粮仓旁点上蜡烛。预示着家中人畜兴旺,粮棉丰收,财源广进,日子红红火火。关键是要给祖坟送灯。因为腊月三十当天,家人都会去自家祖坟焚烧纸钱,恭请逝去的亲人回家过年。正月十五送灯就是年已过完,再送逝去的亲人回到y间。然后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农民该春耕了,工人该安心上班了,学生也要上学了。这是体现在世亲人的一份孝心,一份思念,一份功德。让祖先感受到亲人的问候和温暖。祖先也会在冥冥之中保佑他们的子孙兴旺发达,事业有成。


正月十五这一天,出嫁的姑娘是不能在娘家过夜的,据说这样不吉利,会让娘家人丁不旺,诸事不顺。


元宵节上坟送灯这一民间习俗说法很多,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的。据说朱元璋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代帝王。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他要去给逝去的母亲上坟。可她和众臣来到坟地一看,满地荒草重生,因兵慌马乱,自己也有多年未来给母亲上坟了,分不清那坐坟头是自己母亲的。


这时,军师刘伯温说:"圣上乃人中之龙也,除了您自己的母亲,无人能承受圣上的跪拜。建议给每座坟头点上灯光,您逐个跪拜,若不是您母亲的坟,灯光自然会熄灭"。朱元璋连夸好计,便以此而行,终于找到了自己母亲的坟茔。此后,老百姓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学习她对母亲的一片孝心。所以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给自己逝去的亲人上坟送灯。


以前上坟送灯是用红纸糊成一个圆圈,在坟头用三根树枝撑开,将点燃的红蜡烛直接插在土中。一个坟头点一盏灯。现在有专门卖的上坟灯笼,样式也漂亮了许多。还有装电池的电子上坟灯。


正月十五这一天,在外的男性家属都要风雨无阻的赶回家来。待夜幕降临时带着灯笼,买上鞭炮,在自己的祖坟前放炮点灯。将祝福的话语说给亲人听。站在亲人坟前,远处灯光闪耀,烟花璀璨。近处鞭炮声声,烟雾燎绕。田野中无数盏祭奠先人的灯笼像一个个小火球,和着月亮和星星的亮光在跳跃着,微笑着。天上人间一片祥和,一片温馨。逝去的亲人在这烟雾氤氲,火树银花的月圆之夜灵魂得到安息。活着的人也会感到生命的珍贵和敬畏。


抚今追昔,祭奠先祖,祈福平安。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中华民族尊老敬祖美德的体现;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传统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年气的尾声,上坟送灯是对亲人思念的延续,是浓浓乡愁的根的牵挂……


另外还可以网上祭祖。除了传统的祭祖方式,还有网上祭祖。网上祭祖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即使因为工作繁忙、路途遥远等原因无法回乡祭祖,也能随时随地和家人一起祭拜,同时网上祭祀避免了环境污染、祭品浪费等问题,更加方便、环保,那么如何网上祭祖?


以缅怀纪祭拜祈福公益平台为例


1、请点击上方按键“免费建馆”,输入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建立纪念馆。


2、填写逝者资料信息,可以邀请微信好友,一同书写生平事迹,上传照片。


3、进入纪念馆后,选择祭品,如冥币、香箔等,即可祭拜祈福。


元宵节祭祖的寓意

元宵节祭祖的寓意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春节的最后一站,过完元宵节,春节里的各大民俗活动,基本上就宣告结束了。人们也纷纷回到各自的岗位上班,正式开始新的一年生活。


传统民俗文化当中,元宵节也有不少习俗需要注意,虽然一些习俗以现今来看,或多或少带有迷信的色彩。但出发点却是好的,都是祈求新的一年,日子能过得更为的顺畅,很多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习俗,也被地方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


现给大家分享一下,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家中1要亮、1吃、2祭、走3桥,分别指的是什么意思。


元宵节家中1要亮

年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很多南方地区年龄大些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老话吧?


这句话所讲的意思是:在以前年30除夕夜,要在自己家院子生起火堆,火烧得越旺,代表着翌年的日子越红火。


正月十五的灯意思是讲,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晚上,要把家中的灯笼都点亮,象征着新的一年前程光明的意思。


不过时代不同了,以前的人在除夕夜会在院子里生火堆,守岁,正月十五把家中的灯笼都点亮。但现今人们照明用的工具,都是电灯这类的现代化工具。


这时只需要把家中的灯,保留一盏24小时不灭,也就代表着了年三十的火,正月十五的灯。


元宵节,1吃

元宵节这天,现在各地方卖的最火热的东西,必是汤圆了,在元宵节要吃汤圆的习俗,起源应在于宋朝时的明州(明州也就是现今浙江的宁波市,这也能理解为何现在市面上的汤圆,都会以江浙为主),苏湖熟天下足,也是在宋朝流传下来的说法。


据(宋)周必大撰的平园续稿记载着:“元宵煮浮圆子(元宵),前辈似未曾赋比”


宁波也是处在江南道管辖下的一个地方,那时候老百姓正月十五有汤圆吃,算是很不错的食物了。


汤圆的外形是圆的,圆代表着完整、团圆、美满的意寓,因此正月十五吃汤圆,这本是在江南地方特有的习俗,后来就成了全国各地人都会遵守的习俗。


原因无他,在新的一年当中,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日子过得像汤圆一样,团团圆圆,幸福圆满。


正月十五元宵节2祭,祭什么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西方的宗教是信上帝,中国的宗教则为训一个人的“人心”或“良心”,国人做事都是以良心为出发点。西方人以教堂为训练人心与上帝接触相通之场所,中国人不必有教堂,在家这个场所父母长辈,就能完成此任。


农村也有句老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是自己最大的依靠,有了家才有了赖于生存的根本,而家也意味着房子。


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个场所,古代有“七祭”,在元宵节这一天就占了二祭。第一个需要祭的是家里的大门上贴的门神,另一个祭祀的就是“天公”了。


现在很多农村家庭大门贴的门神画像,是隋唐名将秦琼、尉迟恭,也有些人家贴的神话传说人物。不管贴的是谁,主要作用是人们想通过这些历史名将,镇住宵小,保护家庭平安的意寓。


至于祭“天公”,这是个神话中传说的人物


据中国古代《神册》记载:天公乃是道家始祖,天庭五祖之一,主掌自然万道的自然之尊


在日常生活中,要是遇到不顺心的事,通常有人会说,可惜天公不作美。祭祀“天公”其实就是期待新的一年,不但要风调雨顺,连自己的运气也要跟着顺利起来的意思。由此可看出,以前的人在元宵节要祭祀的这两事,都是期盼新的一年生活更为美满的意寓。


正月十五元宵节,走3桥

元宵节有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是因在封建时期,那时女性朋友不能轻易出来抛头露面。然而在元宵节这天就不同了,以前元宵节这一天,各地方会举办元宵节的燃放烟花、元宵节猜灯谜的活动。


在元宵节当天所有的女性,被允许走出家门,一起加入欢庆的队伍当中。那时未婚的女孩会结伴观看烟花,猜灯谜,从而结识异性朋友。


而家庭的主妇,她们一般不会参加这些活动,她们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走三桥。


关于走三桥习俗,在明代陆伸《走三桥词》中有记载:‘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另《长元志》 皆载‘上元, 妇女走历三桥, 谓可免百病


结婚过的女性走三桥这一习俗,有些地方又叫走百病,主要还是想表达为家庭祈福的意思。


妇女们成群结伴,怀着家人在新的一年健康平安、疾病远离等愿望,一直往前走,直到走过第三桥,才能停下来,完成走三桥的仪式。


结论:

元宵节是国人一个重大的节日,关于这节日的很多传统习俗,在很多地区都会有所差别,这也应证了一句老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虽然习俗可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老一辈的人,他们期盼新的一年日子过得更为的红火、顺利。


元宵节祭祖时间

元宵节祭祖时间


上元节——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又称元宵、元夜、元夕。源出于道教。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一“元宵”:“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中古以后,我国有元宵张灯观赏的风俗,所以又称“灯节”。观灯之俗,宋时最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元宵节的情况时说:“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南宋元宵节更是盛况空前,据宋周宻《武林旧事》卷二记载,首都临安(杭州)到处搭建灯山,又有数十个舞队在灯市上游行表演,由官府支给赏钱。士女观者如云,往往通宵达旦。元宵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观灯之俗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