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过世要注意哪些不犯忌讳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尝试实现“长生不老”。


古时候,很多皇帝会派人炼制所谓的“仙药”,以求永存于世;到了现代,也有很多精英在研究生命科学,以求延缓衰老。


但直到如今,“长生不老”依然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也正是由于对生命的敬畏,在很多人心里,其实“死亡”这个词是一大忌讳。尤其是在封建的古代,古人常常会对“生命的消逝”避而不谈。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思想开放的人开始正视这件事:“生老病死”其实是自然规律,无论谈与不谈、避讳不避讳,它总会到来。


只不过,咱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哪怕是对待“死亡”,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细致的丧葬文化。


因此,跟大家分享3个民间丧葬习俗,做小辈的可别太随意了。


一、“寿衣”的讲究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的人均寿命不长,能活到七十岁左右的人,都非常少见。因此,很多家庭在老人过了六十岁以后,就会开始准备寿衣了。


并且,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中,哪怕生前的日子过得再怎么贫困潦倒,走的时候也要走得风风光光的。


于是,很多人为家中老人制作寿衣时,会使用质量好一些的绸子,制作单件的寿衣。又因为“绸”与“稠”同音,寓意为后代人丁兴旺,所以寿衣通常都是比较讲究的。


二、“守孝”的细节

“守孝”这种礼节,古已有之。比如在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科举考试取得好成绩,名动京城,正准备大显身手时,却突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于是赶回家守孝三年。


守孝的目的,其一是为了送去世之人最后一程,尽自己的孝心,其二也是为了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


虽然如今不像古代一样,需要守孝三年,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有守孝“五个七天”或者“守孝100天”的习俗。

三、自身的忌讳

除了寿衣、守孝等丧葬中的礼节和习俗之外,在世之人尤其是小辈,有些事情也是不能做的。比如说剪头发、刮脸等等。


《孝经》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古人的观念中,儿女的一缕头发、一寸皮肤,都是源自父母,是不能轻易断发、损伤的。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很多皇帝都是以“孝”治国。从这个角度来说,“孝”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体现。所以直到如今,很多地区的年轻人,也会等老人的丧期过了之后,再去做理发之类的事情。


老人过世送礼金怎么说


老人过世送礼金怎么说

白事的意思是指丧事,在去参加葬礼的时候,我们同样也是要随份子钱的。一般白事随份子有以下忌讳:头像朝向向外、多为单数、忌从丧家带回物品,除此之外在随礼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说一些客套话。


1、头像朝向向外:这个头像朝外指的是人民币的人物图像朝向手外,这是一直都流传着的规矩,不过现在很少有人带现金出门了,可我们在参加葬礼的时候最好还是拿现金,然后让现金的头像朝外,一来这样能显示出我们的尊重,二来也有利于葬礼风水。


2、多为单数:在随礼的时候,总钱数最好是单数,比如三百、五百、七百等等,葬礼不要成双成对,所以一般不要给双数礼金,否则会显得好似在诅咒死者的另一半一样。


3、忌从丧家带回物品:可能有些丧家比较大方,当您随礼了以后,他们就会给您一些东西带回家里吃,这在风水学中是严格禁止的。


丧事随礼的时候是很少需要说客套话的,如果要说那么可以从缅怀死者的角度来说,否则很容易引起主人的反感,如果是宽慰主人只要少说两句点到为止即可,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厌烦。因为丧事不同于喜事,没有人喜欢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面前提起自己的伤痛之处,所以多说多错少说少错。


老人过世送花圈的含义

 


在葬礼中花圈代表:献给死者表示哀悼与纪念。


花圈的“发源地”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教堂中的祭司后来也戴起花圈来,花圈传播到各地后就不一再地是教堂专用的饰物了。古代西欧曾用花圈作为奖品颁发给凯旋的战士和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印度和缅甸,至今还保留着用蔷薇花做成的花环给贵宾戴上以表敬意的习惯。


花圈为丧礼专用的。参加葬礼时,作为对逝者的追悼,人们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敬意。人们为死者敬送花圈,不仅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也表述了对死者的敬意和思念。


其实,花圈最开始也并不是为追悼死者使zd用的。花圈一开始也只是作为礼物,赠送给别人。最后逐步演变成了哀悼死者的一种纪念形式。


西方基督教相信人死以后能进入到极乐世界即天堂,而去天堂的路是由鲜花铺设的。随着这种观念的日渐深入人心,笃信教义的人们则按照想象中的天堂之路的场景,在死者的灵车前后抛撒花瓣,以此表示为死者去天堂铺设道路。以后,人们觉得用鲜花铺道花钱太多,于是改用花圈与花篮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