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五大节日,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国家法定规定的节假日。这些节日及表达了生者对于逝去亲人的思恋,同时也让后人知道自己的亲人坟地在哪,要学会感恩。不过对于这些节日去扫墓来说是有很多禁忌的,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人开始不太注重这些禁忌


上坟烧纸的十大禁忌

  1、黑气运低


       扫墓当天早上,洗脸的时候,照镜子。如果发现额头变黑,说明运气不好,尽量避免扫墓。如果一定要去,可以携带护身物品(如护身符等)解决。


       2、食斋禁荤


       扫墓当天早上起床到扫墓地,尽量吃素食,衣着整洁素净,以示对祖先的礼貌和尊重。


       3、注意安全


       焚烧纸币,放置供应,应注意防火,确保安全,尽量携带物品,避免购买祭祀场所附近的供应商出售物品。如因携带不便,必须购买,应提前准备零钞票,将少量现金放入方便的外套口袋,大现金放置,避免被小偷扒窃。


       4、择日祭扫


       尽量避免周末或其他扫墓高峰时段。由于市民私家车数量增加,高峰扫墓会给出行带来交通拥堵带来麻烦。您可以选择乘坐各种公共交通工具,或延长扫墓时间(早出晚归)或错开关键时段,以减轻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5、随时清点


       无论是到达祭祀地点还是离开,我们都应该养成清点随身携带物品的好习惯,以免无意中丢失贵重物品。集体祭祀应随时清点人数,尤其是带孩子的父母,以免孩子因玩耍而丢失。


       6、忌偏僻地


       不要去太偏僻,人烟罕至的地方祭祀,最好依照常走的路线进行形成规划,切勿在偏僻地方长时间逗留,确保自身安全。


       7、勿扰他灵


       墓地是阴灵安居的地方。不要笑骂,不要骂人,不要乱跑乱斗,到处小解,不要用脚踢墓碑,不要乱动其他墓碑祭祀物品。毫无疑问,如果你遇到它,你应该真诚地背诵“对不起,打扰”墓地内维恭维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以免打扰和冒犯其他阴灵。


       8、祭祀时间


       尽量在阳气旺盛的时候选择扫墓时间。在黎明前或晚上,不利于扫墓者的人应尽量避免扫墓。扫墓的最佳时间通常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


       9、清整墓地


       面对祖先的墓地,我们需要清理杂草,增加松散的土壤,整理周围的环境,使墓地的外观饱满整洁,同时默默祈祷,希望在九泉下,祈祷祖先保持后代的繁荣。


       10、避免孕妇扫墓


       一般来说,孕妇应避免清明扫墓活动,不仅如此。严格来说,女性例假期也最好不要参加这样的活动,尤其是下午3点以后。


清明节上坟的禁忌

  1、为什么要说清明祭祀?“清明拜山”


       这里的清明拜山是指扫墓,江南和南方的许多墓地都在山上,故称拜山。


       北方通常被称为扫墓或上坟。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祭祀死者的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节雨水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酒家在哪里?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清明节的特殊氛围。在中国,祭祖与孝道有关。如果你不参加祭祖,你就是一个不孝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2、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叫对祖先“思时之敬”,是中国祭祖扫墓的最大日子。因此,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扫墓。有些民族在其他日子也会进行类似的活动。


       3、清明拜山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先扫墓,就是把墓地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个过程非常关键,一个是表达悲伤,另一个是与祖先的感觉,因为山有精神,祖先有精神,与祖先的感觉可以更好地得到山的光环。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将葡萄酒、食物、水果、纸币等物品带到墓地,在亲戚墓前祭祀食物,然后焚烧纸币,为坟墓培育新土壤,修复坟墓,在坟墓上折几根绿色的新枝,在上面压一些纸币,让别人看到,知道坟墓里还有后代,然后磕头崇拜。然后坐在晚餐和喝酒后;你也可以放风筝,甚至互相竞争,进行相关的活动。妇女和儿童还必须在附近折叠一些柳枝,用柳条穿去除的蒸食品。有些人把柳条做成一个篮子,戴在头上,这就是所谓的“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4、清明拜山越早越好


  不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最好是5-7点,即寅时。在古代历法中,它是一个。当然,现在通常不是那么早,但郑博士提醒朋友们,最好在下午3点前完成清明节拜山活动,因为阳气逐渐消退,阴气逐渐生长,如果运气低,很容易引起阴灵纠缠或骚扰。


       5.孕妇能在清明节去拜山吗?


       一般来说,孕妇应避免清明拜山活动,不仅如此。严格来说,女性最好不要参加这样的活动,尤其是下午3点以后。


       6.清明节能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节祭祀仪式本应亲自在墓地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家参加清明节崇拜活动,所以他们也可以在家里崇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的阳台或客厅,朝家乡的方向,放上崇拜的食物,烧三香,鞠躬三次,背诵相关的单词。然后,烧纸钱来祭祀。


       7.悼念死者在清明节买什么花


       它通常是菊花,因为在中国古代,菊花被用作寄托之花,具有思念和怀念的意义。白菊花是最合适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菊被称为长寿菊,更适合看病人。


      8. 清明节早上为什么要看额头?


       扫墓当天早上,洗漱前,先照镜子看额头,看看有没有黑色的颜色。如果有,说明运气不好,尽量避开扫墓。如果一定要去,可以随身佩戴玉器(古玉效果更好)解决。


      9. 扫墓前需要禁食吗?


       扫墓前最好禁食:当你开始扫墓时,最好不要吃食物或食物,穿着整齐,以表达对祖先的礼貌和尊重。


       10.清明节的情况如何?“烧包袱”


       “烧包袱”是祭祖的一种形式“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邮包“包袱皮”,也就是说,用白纸糊一个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死亡咒语》,中间印上莲花座位,写上收钱死人的名字,如:“已故张府君忌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蓝签,写死人的名字。也是主牌。


       包袱里的冥钱有很多种:


一、烧纸,九K白纸,砸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洋钱票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阴曹银行地府”等字样,还有□都城的图案,多是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做心,外包银箔,压上和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黄表纸上印着红色的《往生咒》变成了一圆钱,所以也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元宝、龙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面装饰着彩色的纸穗。在过去,不拘贫富都有烧包袱的行为。是日子,在祠堂或家里的主房子里设立供案,把包袱放在中间,前面有饺子、蛋糕、水果等供品,烧香和蜡烛。全家人行礼后,可以在门外焚烧。焚烧时,按墓地方向划一个大圈,留一个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叫做“打发外祟”。


上坟回家应该注意什么

清明节是我国上坟祭祖的日子,古人留下了很多的习俗和讲究。大家也都知道墓地并不是个很好的地方,因为是过世的人安眠的地方,古人认为坟地会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所以,上坟归来就有了一些禁忌,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从坟地回来回家的禁忌。


一、上坟回来不要立刻回家。人们认为,坟地是和鬼打交道的地方,在坟地回来身上就会无可避免地沾染到晦气。最好不要马上回家。在外面闲逛一会儿,或者去人多的地方走一走,因为人聚在一起,阳气就十分充足,就能把身上的晦气冲散。


据有关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哀伤的环境走入热闹的气氛中,很有利调节自己的心情。上坟回来不立刻回家也是好事,所以说,上坟回来不要立刻回家。


二、上坟回来不要携带坟地的物品回家。一般来说往往坟地的物品都是为了祭奠死人的,比如纸花、祭品、瓜果等等。因为在外人看来将坟地祭祀的东西带回家,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同时,这些东西的寓意也不吉利,会让家人心理不适。


照常理来说,上坟的祭品在露天的情况下,肯定会因风染上一些杂质灰尘,的确是不卫生,为了身体健康,上坟回来不带坟地的物品也好。


三、上坟回家之后不串门。迷信的说法是,坟地阴气很重,在坟地回来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上一些阴气,如果串门去别人家,就会把身上的晦气带到别人家中,这对别人不好。


按理性的角度说,清明节是上坟的日子,民间早已形成了有鬼魂存在的俗信,如果串门,的确让别人心理不舒服,所以,上坟回家之后还是不串门的好,以防和邻居不和睦。


四、上坟回来太阳落山要关窗。古人认为,清明节阴气很盛,到了晚上,太阳下山,天地间的阳气消散,这时候开窗,会让家中充满阴气,甚至还会被孤魂野鬼闯入家门,破坏家中运势,充满晦气。


按现在的解释,晚上关窗也很有必要,清明时节晚上依然寒气袭人,人们上坟劳累了一天,为了身体着想,以防寒气侵袭而感冒,关窗也很有必要。


五、上坟回来要洗澡、洗衣服。人们认为,上坟扫墓会多多少少带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洗个澡就会把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洗掉,除去晦气。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上坟是一件很劳累的事,在外奔波了一天,必然会出汗或衣服上沾染到一些灰尘,洗澡洗衣服才更加干净卫生,也更加舒服,也更能快速调理好自己的心情。


“上坟之后五牢记,回家谨记除晦气”这句俗语也有一定的道理,虽然有点迷信,但也是为了人们身体健康着想,虽然有没有实际的可靠性,但也是古人对后世之人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