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中国礼文化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祭祀”活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而我们对“祭祀”也很淡漠。其实,在中国,“祭祀”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百度百科中解释:“祭祀,是中国的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


“自古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所以,“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礼记·郊特牲》记载,“古代社会,君王社稷要在郊外定期举行祭天大典。祭天大典其实是在心理思维的终极意义上感悟人神沟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欲念。”


对中国的“祭祀文化”,我知之甚少,直到今天读《诗经》中的《楚茨》,才略知中国的祭祀文化,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周王祭祖的典礼。


《楚茨》的第一节描述了祭祀的原由。


曾经蒺藜满地,勤劳的人们平整了田地,清除了荊棘。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要开荒,因为我们要种黍子和稷。我们种的黍子茂盛,稷也繁盛。收获时节,我们装满了粮仓,存粮不计其数。除了做饭,我们有了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可以用它祀神祭祖先。我们请神进酒食,也求神赐鸿福。


第二节描述了祭祀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祭祀活动。人们严肃恭敬又端庄,把祭品牛羊洗干净,送去供祭祀用。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献上。司仪先在庙门之内祭告祖先,祀事很完备、周详。祖先来参加祭祀,神灵也来把祭品尝。孝子贤孙多吉祥,神灵降他们以洪福,保佑他们子孙万代寿无疆。


第三节仍然描述祭祀的场景。掌厨的厨师敏捷又恭敬,盛肉的礼器也很大,有人烧煮有人烤炙。主妇也很恭敬且仪态很好,端上了一道道的食品。盘盏中食品丰盛,席上宾客济济。主客间敬酒酬答来往,举动合规矩彬彬有礼,谈笑有分寸合乎时宜。祖宗的神祇大驾光临,赐福回报子孙的心意,万寿无疆宏福与天齐!


第四节主要写祭祀活动的发展。主祭者态度恭顺,代表神祇致词:“祭品丰盛美妙,所有的神灵都很满意,祭祀仪式标准而隆重,因而神灵要赐予众人亿万福禄。”这样的言语使人们十分高兴,他们恳求神灵赐无数的福给子孙。


第五节主要写仪式完成之后钟鼓齐奏,主祭人回到原来的位置,司仪告诉大家神已经醉了,所以“皇尸”也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就这样皇尸和神灵在钟鼓声中被送走了,人们撤去了祭品,然后相聚在一起,开怀畅饮。


第六节写的是祭祀活动的尾声。这时人们在音乐齐奏的祖庙内,享受着祭后的美酒佳肴,丰富的酒菜让所有参与到祭祀中的人们十分高兴。酒足饭饱之后,他们互敬互祝,一片其乐融融,祝主人长命百岁,保子孙福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