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着南瓜灯,戴着鬼面具,在万圣夜欢聚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我们中国也有一个流传了数千年的“鬼节”呢?


它就是农历的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也称施孤、鬼节、斋孤或地官节,它和正月十五上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那么中元节的具体习俗又有哪些呢?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我们经常在古装剧里看到的中元节放河灯就是由此而来。





古人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在《呼兰河传》中说:“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人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在这一天,道观会举行盛大法会,为亡魂的灵魂超度。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从古至今,中元节的发展历程也是比较复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盂兰盆会十分盛行;唐朝时,盂兰盆会仍盛行于宫廷内;到了明清时期,则在南方比较盛行盂兰盆节的各种风俗;在文革时期,中元节被取缔,至今都没有重新被大众所熟知。


如今,许多人可能认为中元节是落后思想的体现,但是,在 2010年5月,文化部将中元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中元节所代表的文化,是追怀先人的一种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是需要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