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祭拜先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也是人们弘扬孝道亲情,促进家族成员凝聚力的重要活动。


但每年清明、冬至、春节等祭拜高峰时节,城市里陵园、公墓人流密集,农村家家户户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引发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火险隐患等问题,公共土地资源也日益紧张。



国家和各地政府意识到平安、文明、绿色祭拜的迫切性,陆续出台各种政策限制胡乱占地。树葬、海葬等新型殡葬方式也应运而生。很多公墓陵园开始思考更加健康、安全的业务模式。

如何才能不扎堆、不聚集,不凑热闹,网上预约、控制流量、安全出行,在安全防护的前提下,用一种更加绿色文明的形式去扫墓?


以“网上祭拜”为代表的各种安全、便捷的新型祭扫方式逐渐成为清明祭扫的主流。


网上祭拜,传承文明

网上祭拜是新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迁到网络上,方便现代人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祭奠逝去的亲人。这种祭拜方式既节约了大量公共和社会资源,还能保护环境,有效规避火灾、传染病等风险,在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需要的同时避免因祭祖造成的相互攀比、铺张浪费。



对于身在外地无法回乡或是清明节期间仍需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来说,无法亲临现场祭扫先人无疑是个巨大的遗憾。网上纪念馆的出现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遗憾。


网上纪念馆可以把故人的生平文字、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存储,随时随地让故人音容笑貌得以重现,让子孙后代了解祖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用户不仅可以远程随时随地祭拜表达敬意和哀思,还能利用平台一键下单,委托线下服务人员进行代祭代扫。


改变距离,不变真情

清明等传统节日之所以有绵延千载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够随着历史发展而流变,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心”到了,“云”端缅怀也不失为寄托哀思的好载体;“心”不到,在墓前烧再多祭品也徒有其表。



“网上祭拜”只是将祭祀扫墓的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改变祭拜先人的精神内涵。都是在表达对亲人的感念与尊敬。


音乐代替了鞭炮、网上遥拜代替了舟车劳顿,只要我们怀着真挚的情感,同样能表达怀念。只要心中有对故人的思念、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手捧几束鲜花,还是在指尖与屏幕上遥寄哀思,都是对清明这个节日最的传承;依旧在提醒我们时刻不忘感恩、不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