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明上坟”是古人祭祀节气时经常采用的习俗,其中以前者为盛大,后者为简单为主。因此人们清明上坟时,首先总结出一些经验,并对应着不同的节日,比如“清明清明清明上坟”的经验,就相当于中秋的月圆之夜,“上坟烧纸”的经验,等等。清明上坟是祭祖的节日,民间有“清明不戴帽,清明看坟头”的说法,这个习俗其实不光是针对清明节那一天,还包括其他节气。比如“清明不戴帽”的习俗就相当于初一“早晨不叫车,中午不出门”“清明多晒衣,有事别回家”;“清明不拜坟”的习俗就相当于周五“早晨不洗脸,中午不吃饭”。



由此可见,习俗的“多”和“少”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每一个习俗都该单独分开来看。古人将每个节日都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所谓各个节气的变化规律大致如下:春分节气是春季的分界线,春分那一天太阳在黄经第一百七十五度,所以春分节气的白昼达到了一天之中的最大,也就是白昼和黑夜最长,春分一阳生,所以春分节气的特点就是阳气初生,春分之后,太阳开始北返,进入黑夜。每个节气包含一个季节,比如冬至为一个季节,“十九候为阳中之阴”,所以十九候分别为:“一候鹰始无翅,二候鹿角解;三候闭师焉,四候玄龟开始游泳;五候鱼陟渊;六候水为冰;七候玄鸟报知”。



从“冬至”到“夏至”之间为秋季,从“夏至”到“立秋”之间为冬季。由此可见,一个节气是一个完整的季节,但冬至之后,就是冬季了,夏至之后,就是夏季了。到了“立秋”之后,黑夜开始逐步减少,白昼开始逐步增长,大约经过一个冬季的积累,白昼开始逐步延长,秋分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冬至节气阳气初生,代表冬季已经接近尾声。也就是说每个节气之前都是冬季之前,代表寒冷的天气,而冬至之后就是秋季之前,代表炎热的天气。古人在立春之前,总要借着立春来打扫“大门”,所以叫“打扫房”,“扫房”之后,就一起搬出那个家,这种习俗就叫“开门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