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这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有能力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直到今天,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敬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幽灵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闽南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入闽后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过群体性的跨海播迁,形成以家族发祥地为文化符号的血缘和亲情纽带。


祭祖是闽南人表达对祖先和祖籍地双重敬意的重要活动。泉州祭祖民俗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俗祭礼,古时很讲究繁文缛节,后人多视为迂远,在祭祖活动中,祭奠礼仪多有简化,其祭日也有所变通,只有世家大族或士大夫家,才有严格遵行者,以求合于古礼。泉州人祭祀祖先的仪式,如以参加者的范围而言,大致上可分为家祭和族祭两种。



家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规模较小,其祭祀对象在封建社会前期限制甚严,后期才放宽至四代以下近亲祖先。泉俗于家宅厅堂正中设龛供奉祖先神位,称“木主”,如今已以祖先遗像代之,其祭祀的时间主要为传统年节(如元宵、中元、冬至、除夕等)、家祖忌辰等。虔诚者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也要焚香致敬。另外,还有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不定时进行,如家人出生、婚嫁、寿庆、致富、脱险、解厄等,都要拜谢祖先。甚至受欺蒙冤无助者,也会拈香哭诉于祖先灵前,以祈求庇护。而清明、冬至等年节的前后各十天,则是前往祖先坟墓祭祀的日子。



族祭以同姓族人为单位,规模大,礼仪隆重。族祭除墓祭外,地点即在家族祠堂。民国前,泉州城乡大都建有族姓词堂,如郡城承天巷即有陈、林、张、王、曹、顾六座大宗词。有的家族因无力建筑,则以祖匿为祭祖庙堂,家族内各支房祠多是原来祖盾。祠堂中供奉有本族四代以上至肇基本地的一世祖诸神位。族祭时间为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称春、冬两祭,另外,各姓始祖诞辰日(俗称“祖公生”)也举行祭祖仪式,如陈姓祭舜帝、林姓祭比干,吴姓祭泰伯或其第二十世孙季札等,其规模更大,甚为热闹。



按泉州道教民俗,泉俗正月初九日叫“天公生”,即天诞,也称“天香”,为玉皇大帝的生日,要举行各种活动“祈年拜天”。


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赐福,各家要祭祀祖先和吃元宵丸,夜张灯,举行迎神赛会,谓之“进香”。


三月,清明节,俗称鬼节,各家要祭祀祖先和扫墓。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大门插松艾避邪,以纸扎大舟和五方瘟神,然后焚之。


七月七日,为七娘夫人神诞,各家设神案敬七娘妈,并焚烧“七娘纸桥”。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据传是日地官赦罪,各家做“普度”祭祀祖先和无祀鬼神。


八月仲秋日,以薯、芋和月饼祀神与祖先。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据传水官解厄,沿溪河居民做“水普”。


十二月廿三日,要祀灶神,谓之“送神”。据传是日灶神上天,各家设酒菜佳肴送之,希望在天帝面前多讲好话。


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各家隆重祭祀神和祖先,“烧过年金”,吃团圆饭。


此外,每月的初一、十五日要敬天公,初二、十六日要祭土地公。晋江石狮市区城隍庙的“七大巡”神的生日,也成为民俗节日,其盛况罕见。还有许多铺、境的道教俗神的生日,也都演变成为地方民俗的节目。